|
|
《芭蕉花》评课 汪老师教学的是《芭蕉花》的第一课时,母亲生气及“我”和哥哥怎么做的片段。汪老师对这篇课文的重点理解把握十分好,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课的刚开始通过图片观察芭蕉花的形状、颜色、作用来介绍芭蕉花,让学生对芭蕉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为后面“我”和哥哥为什么要摘芭蕉花的原因做一个铺垫。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以“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围绕芭蕉花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接着围绕着芭蕉花抓住了我和哥哥看到芭蕉花的欢喜及母亲看到花的生气展开教学,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抓住了关键词层层推进,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理解课文。整堂课上书声琅琅,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系列的动词来读出作者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的生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让学生评价朗读,比如漏了一个字、没有 感情色彩等等,教会学生如何听,如何朗读。 另外,她的字词教学很有特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品析,“托”、“捧”等动词通过演一演,生动形象,非常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如:学习“托”,通过字典中的义项,了解文章两个“托”的不同含义。 《芭蕉花》评课 汪老师上课时教态亲切,声音柔美,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她的课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尤其是字词的教学牢牢地扎根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在学习描写摘芭蕉花的句子时学习一对反义词:高和矮,在两句句子中比较“托”的不同含义,理解“拿”和“捧”用在送芭蕉花的句子中哪个更合适,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无不体现了汪老师对教材的研究的透彻和把握的有分寸;汪老师还注重朗读的训练,抓重点词指导朗读,换词朗读,抓住语气词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母亲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