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了朱老师的课,感动之余,再次回顾了自身设计这节课的过程,谈谈对这节课的感受。 结合平时的观课以和自身平日的教学,越发感受到课堂教学假如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将受到极大的抑制,而距离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也就日益远去。反之,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越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考虑的时间,学生所出现出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中,教师和学生聊了些什么呢? 第一是聊感受。对于每一篇文章而言,这种初体验是非常可贵的,阅读之初的一念之本心往往是从整体上对课文情感的一种掌握。这也是一种整体入手。而对于这样一篇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这种体验就尤为强烈。 第二是聊内容。聊的基础是折线图的勾画。为了画出图,并在每个转折处标明事件,必需要反复阅读,仔细阅读才好。语言的提炼其实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将发展语言不露痕迹地融在具体活动中。也正是有这个基础,聊内容才成为可能。能够读懂课文内容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读到什么程度?我以为在初读阶段是指读懂文本写了什么。这个写了什么,不是一般的粗知大意,而是每个结构段(自然段)写了什么。对这篇课文来说,其关键在于读懂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保住藏在蜡烛中的情报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看到一位极普通的小朋友,是班主任老师眼中语文能力比较弱的,请她第一个发言。给她一个展示的机会,她今后也许就会生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个小朋友能够说清楚,其他程度稍好或更优秀的小朋友自然不成问题。 但是,她的介绍显然不完整。因为她关注了文章最吸引人的局部,却忽略了故事的背景。于是,才有第二个小朋友的补充发言。此时,学生对事情已经做到基本读懂。 第三是聊细节。仅是基本读懂,对这样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还不够。实际上,我们的小朋友阅读时不够细心,容易把文章精彩的地方放过去。于是,再采取提意见的方法、猜想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学生争论和猜想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细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沉溺在文字中,不沉溺在情节中是无法表达清楚自身的观点的。而阅读的身手和文章的描写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刻画在小朋友的头脑中,我觉得这比单独强调哪几个词语更能丰富小朋友的语言吧?最后那个小朋友的发言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他关注到了杰奎琳的超凡的机智,而且是联系这一段前中后三局部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非常精彩。这种精彩源自学生的文本细读,源自于画折线图这一战略带给小朋友的阅读动力,更源自于聊课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与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