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老师执教的《我的舞台》一课,给听课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赖正清老师以十四个总结此课------“层层剥笋聚一点,学生忙碌教师闲”。专家的点评看似信手拈来,细察之处却是对此课的高度评价。现结合此课,试从以下几方面,解读此课。 一、紧扣课型特点,创造运用教材。 《我的舞台》是一篇略读课文。王老师在设计此课时,紧紧抓住了略读课的特点,以文本为例子,侧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操作中,他大胆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法、写法来感悟、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重在巩固方法的迁移指导,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自己体悟,自己修正。 课始,王老师便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将文本的学习重点聚焦到三个问题上,即“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又是指谁?”、“我是怎么表演?”,随后他通过“整体感知,划找重点词,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背景材料的适时补充,教师深情并茂地配乐朗读,简略处理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通过“再次圈找重点词句、朗读印象深刻的句子,为3—8自然段做批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 王老师根据课型的特点及学生学习文本的起点,对《我的舞台》一文进行了完美地“切割”,站在“教阅读”这一新的高度上,预设了学生有效地学习轨迹。巧妙的设计,印证了语文教学改革中“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这个理念。其实,坐在台下听课的我们都清楚地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作为语文教师,要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改造教材。王老师的课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点。 二、扶放结合自然,学法渗透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