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采浦台的苇》点评 顾老师稳重亲切,语言朴实。他执教的《采浦台的苇》一课有以下特点: 1 思路清晰,整体性强 顾老师在教学中,以“文章到底是写采蒲台的苇还是采蒲台的人”为主线,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粗知大意——研读文本——概括总结”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讨论,领悟采蒲台的人聪慧、勇敢、团结的品格。 揭示课题后,顾老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说说文章主要写什么,及时把握“文章到底是写采蒲台的苇还是采蒲台的人”这个重要问题的生成;接着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读透了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然后学习“两个妇女掩护带枪的干部”和“一个男人死也不屈服”的英勇事迹;再回到开头,让学生说说“最好的苇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感知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最后回归问题,对文章进行总结、升华。 整堂课线络清晰明了,以一个大问题贯穿始终,紧扣文章的情感主线,层层递进,步步紧扣,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情感,体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特点。 2 重点突出,练习巧妙 《采蒲台的苇》是叙事兼有述评的抒情散文,采用了象征与直叙合用的手法,形成前文的语句如不联系后文,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的后半部记叙具体斗争故事,相对而言较易理解,顾老师就直入课文的4—9节,让学生自读概括大意,之后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以“12个妇女不约而同地想出对敌的办法”和“他死得刚强”两个研读点,不断地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去咀嚼,继而悟出字所包含的情感,悟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体会到采蒲台人共同的爱、恨和智慧,和宁死不屈的精神,进而理解“没有,没有!”那简短有力而又饱含内涵的话。有了这个斗争故事为依托,前文的一些难以理解又说不太清的句子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先攻易点,层层铺垫,突破难点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较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顾老师设计的练习巧妙而实用,特别是第二件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给对话加上提示语,学生在填写日本人时用上了“怀疑、凶恶、恶狠狠”等词,填写“他”的动作表情时用上了“从容、坚定、头也不回、面不改色”等词,之后再进行感情朗读,这样扎实的训练,不仅为学生理解文本作了铺垫,而且对深化内容、升华情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足之处: 由于文本的历史背景离学生较远,课文含义较深,课堂上学生参与的面不广。许多地方,老师看到学生“卡壳”,就迫不及待地进行讲解,应该多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去理解,去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