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古诗词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是: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后来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但许多是流于形式。现在,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古诗词教学得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凌老师这节课,在本人看来在教学模式上至少实现了两点突破。 一、追求简单的教学流程与扎实的学习过程。一读诗面,一读诗意,三读诗的韵味。在这个过程中把握阅读教学建议中所提出的“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就把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到了至高位置。教学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学生,特别注意不急于理解诗意,慢慢读过来,诗情画意就在学生心中了。让学生在朗读能力与理解感悟、语言的积累内化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追求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丰富学生的积累。在这节课中,凌老师适度拓展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含有“忽”字的古诗句。对于课外诗的学习可以光明正大地提出“不求甚解”的学习要求,相信读得多,背得多,学生对诗的语言敏感度也会随之增强。 为了体现新课程“以读为本”的理念,凌老师的这节课努力做到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文字内涵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这节课的三种“读”,令人印象深刻并深受启发。 一、示范读,激趣。老师的范读能让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初读古诗时,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打动了我们听课者,更使学生心中荡漾起一种愉悦,希望能读得和凌老师一样动听。老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一种对六月里的雨景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心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想象读,入境。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教学中,凌老师要求学生读句,想象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的画面。听着动听的音乐,读着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油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符号位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多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品味读,悟情。古诗词语言凝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教学更注重词句的品析。在品析,感悟语言,熏陶情感。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这节课中,凌老师引导学生品味用得生动的字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韵味。在品读中悟情,在品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不同的情感体验。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一节课,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几处细节需要推敲。其中我最想说的,一是读的训练还没有达到最大化。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训练未体现。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还不够。虽然在这节课中凌老师已经注重丰富学生的积累,但仍可以以这首诗为引子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其它写雨景的诗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