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本课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情节简单,作者的语言浅显,学生不难看懂。但文章要揭示的道理隐藏在人物纯真质朴的言语和行动之中,需要学生去细细品味和体会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通过学生的提问,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发现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在教学本课中,老师没有按着课文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往前走,而是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先让学生划出大雨中一家人在做什么的句子,在熟读句子的基础上,依据文本进行质疑。实践证明,学生是有一定质疑能力的,学生问道“为什么妈妈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却将雨衣互相推让?”“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当然也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不那么切题的问题,老师就及时加以归纳和引导。接着老师再通过学生朗读和小组讨论,让他们从文中寻找答案。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说出蔷薇花纤细柔弱,没有能力抵抗暴风雨的打击,需要保护的状态,这也是萨沙要把雨衣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的原因。一节课下来,学生能解决心中的疑惑,基本能感悟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道理。虽然,让学生在这一板块中自主学习,但有时老师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牵”的痕迹,按预设的教学过程去进行。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仍需提高自身的素养以及对教材更深入的钻研和更全面的把握。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有疑”才”有得”,有疑是有得的开始,是解疑的前提,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结果。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增知识的时期,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具备愿意生疑、能够生疑的心理基础,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以引导,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很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