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找骆驼》 《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是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都十分清晰。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文章开头并未着急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才知道骆驼的特点,而是十分详细地描述骆驼的特点。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此外,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苏老师执教过程中精神饱满,潜移默化中深深感染着学生,有几个亮点值得大家学习。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人文熏陶,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苏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好几次说:“谢谢!” 营造了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 二、教学目标明确。整堂课设计比较完整,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不需要精讲细读,把字句都学的很细致。苏老师就利用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本课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然后课文的教学就以此展开。通过课文分析后,学生能明白老人为什么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能详细知道走失骆驼的 特点,学生都能概括得很到位,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重视学生说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在这一课时中,苏老师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形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四、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不仅使课文变得更形象生动,更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增大课堂的容量,而且为突破教学难点起到很好的铺垫。例如:如果仅是从老师的语言中,或是从课文的文字上让孩子凭着自己的理解去了解,势必达不到效果。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地了解了脚印、树叶特点。 五、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比如在课文教学完后质疑,对老人给商人指点的方法又什么问题,学生提了很多问题,这是学生敢于向课文挑战的表现,也是活跃思维的表现。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觉得这堂课也有些值商榷的地方。 一、课堂还不够开放,老师对学生有束缚。比如,在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老师抛出一道填空题,让学生填完整来帮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觉得这里,老师出示的词语太多,学生自由的空间太少,如果现在去问学生,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不一定会原原本本地回答出老师提示的句子。还有因为所以句式训练时,老师指出要照搬原句,尽量不要添字,我觉得只要意思正确就可。 二、开课游戏引入与课文联系还不够紧密。苏老师上课开始让学生做了一个捏橡皮泥的游戏,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受力轻重的不同效果,明白骆驼脚印的特点。但是苏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提及开头的游戏。 三、在因为所以句式训练时,在最后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用一个因为所以,把骆驼的三个特点和原因都连起来,这样更概括,也让学生明白因为中可以包括多个原因,所以中可以包括多个结果。 四、老师给予的痕迹比较浓重。在开始时,苏老师用投影出示了课文对话,我觉得不妨让学生先找骆驼的特点,再追问学生是从什么地方找出来的,从而引出对话,这样会比较自然,不会显得只是老师的给予,而缺少学生的主动。 五、老师还是离不开自己的教案,比如,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引入自己设计好的条框中,预设多于生成。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有不到之出请勿见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