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其最打动人、感染人之处就是作者魏巍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写作背景,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感情基调,以当时自己作为随军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组合成了一篇叙事抒情散文,强烈地凸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情深似海。文章写法典型凝练、章法独特、层层推进、情至高潮。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深似海,突破时空给学生的理解带来的难点,就必须紧紧扣住文章写法和语言特点,学文品言,方能入情入境。 近日,听了一位教师上《再见了,亲人》一课,执教教师在这方面就有很好的体现和巧妙的处理。尤其是文中多种句式交替,情感波澜起伏,这种多种句式交替、形散情聚的写作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与掌握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着重于“导学习文,诵读悟文”。首先抓住“大娘”的典型事例,以“第一段写了谁(人)?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尤其是“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唯一’,不用这个词行吗?”一问深深激发了学生对大娘把志愿军看成自己的亲人,内心充满超越血缘的亲情的理解,从而为帮助学生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至深情谊,理解作者为什么用“再见了,亲人”做课题起到了重要作用。紧接着教师出示段落的前几句话,以“那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读这几句话呢?”为导学点,将教学引导到感悟情感表达与语言表达、句式写法如何结合的指导点上。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深刻的情感,用准确的理解感悟文章的感情,进而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渐渐地以请求的语气来诵读段落的前部分,以叙事的语气诵读中间的叙事,最后以反问的语气诵读段落的后部分。也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第一段 “请求开头、叙事中间、反问结尾”的写作手法就浮于水面了。最后,老师再启发帮助学生认识领悟作者所写的大娘、小金花、大嫂都是选取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大娘、小金花、大嫂所代表的是身后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与志愿军用鲜血与生命结成了超越血缘和国界的神圣情感。五年级的学生有着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导学第一段的基础上,学生自学二、三段的写作手法就显得轻松得法,领悟文中的情感也更水到渠成。接下来的学习当中,学生也就学得更入情入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