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坐井观天》观课议课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如何体现这种转变?结合王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的《坐井观天》一课,谈一谈读了吴老师的《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一文后的一点体会: 一、观念转变是关键 尽管语文老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如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呢?首先要弄清“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而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是相对稳定的,是不可取代的。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培养语文能力。 就拿王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来说,如果教课文,《坐井观天》的目标是:1、认识生字词;2、读通读顺课文;3、了解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如果教语文,《坐井观天》一课的目标可以确定为:1、在读中巩固字词;2、帮助学生认识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再读寓言故事时知道怎么读;3、语言对话,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可见,“教语文”不只是教语文知识,还要教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根据这些目标,在《坐井观天》一课中,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流程:猜语言故事——读寓言故事——讲寓言故事、演寓言故事。作为低年级学生,我们又把读故事作为重点,只有以学课文为基础,再才能用课文学。 二、扎实高效是重点 这节课,王老师带着孩子们认认真真习字品词,轻轻松松阅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平等与学生对话,既注重语言训练,又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很好地体现了教“语文”的新理念,散发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语言对话,抓朗读 低年级学生只有学好了课文,读好了课文,才能用课文学。王老师在课堂上抓住青蛙和小鸟的3次对话,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得有味道。第一次对话自由读、指名读;第二次对话自由读、男女生赛读;第三次指名读、分小组赛读、表演读……读的形式多样,读的层次清晰,读中指导学词、读中发展语言。 2、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好的学习方法,不但能使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启发孩子的潜能。“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这节课,王老师很注重学法的引导,做到了既教语文,更注重了用语文教。如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让孩子们理解“井沿”,并在黑板上指出小鸟和青蛙所处的位置;让她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无边无际”,还说一说知道的什么是无边无际的?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①借助图片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如果经常做一做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也必定会养成这样的一种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3、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课堂始终:大声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说完整话的习惯、读书的习惯……随处可见。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在“用课文教”和“教语文”上,我个人觉得还可以把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告诉孩子们,如学习《坐井观天》后,告诉孩子们寓言故事的特点: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去读寓言故事。这样才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