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上地球之巅》是新华社记者郭超人的写的通讯稿《红旗插上珠穆朗玛》的节选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这篇通讯稿报道了中国优秀登山队员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的经过,节选部分讲述的是登山队员刘连满、屈银华、王富洲、贡布从8300米的高峰突击主峰,成功登顶的过程,突出登山队员的超人意志、团结协助的精神和自我献身的精神。文章浅显易懂,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似乎很难上出新意,但王老师硬是达到了“浅文深教”的效果,令人拍案称绝。 综观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总结。 一 温度 所谓“温度”,即上课老师具有极强的亲和力,给学生带来的一种温暖、亲切的感受。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 具有亲和力的教师,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敢于接近、乐于亲近的感觉。 王老师一走进课堂,就用亲切的话语、如沐春风的笑容感染着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靠近她,被她吸引。课间的互动游戏,她从自己的名字入手,请学生上台来写她的名字,写错了,温和地指点一下,写对了,热情地赞美一声,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循循善诱和鼓励性的评价语比比皆是:“你的回答真棒!”“有没有找到和老师一样的句子?”“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句句话语温暖着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课堂怎能不惬意轻松,这样的课堂怎能不精彩纷呈? 二 梯度 所谓“梯度”,是指教学问题设计的难度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一环紧扣一环,直至到达理想的高峰。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诱导即指教师的引领,诱导成功与否的表现是是否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而创设步步深入、激发探索欲望的问题设计,就会使学生处于不断思考的氛围中,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去。 王老师的问题设计是层层深入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靠的是什么?(坚持)我们常说坚持就能胜利,刘连满如果坚持能胜利吗?刘连满舍弃了登顶,他坚持了什么?三个大问题,以“坚持”为主线,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沉潜其中,并不断向纵深发展,最后读出“舍弃也是一种坚持”这样深刻的哲理,令人震撼!同时,王老师的问题设计又是循环往复的。她以“题目为什么用登上地球之巅”导入,让学生感受到题目带给人一种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自豪之感,而课堂的尾部又重新回到对题目意义的探讨,得出了“坚持使队员们登上了地球之巅,舍弃使刘连满登上了精神之巅。”的解读,这既是问题的梯度,更是一个首尾呼应。使整个课堂教学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三 浓度 所谓“浓度”,就是指浓浓的语文味。这个词语是楼老师概括出来的,我这里引用了。记得王尚文教授说过:“人文何处寻?言语形式中!”抓住了言语形式,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王老师不仅抓住文章写了什么,更是紧紧抓住了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深刻的文本细读,语言品读的方式也非常丰富,有诵读入情法、咀嚼品“味”法、对比赏美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