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修之死》评课稿 《杨修之死》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杨修之死向来因为故事情节单一,人物个性鲜明,教师比较难处理课文。 张老师的这堂课,分检查预习、疏通课文、复述故事、感知全文、解读人物关系、讨论人物个性,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课文。这堂课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单调,课堂对人物关系进行讨论,深入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课堂教学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一、文章解读视角独特 老师抓住夏侯惇“君真知丞相肺腑也”问学生“杨修真知曹操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带学生通读全文,了解 文章的故事结构,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有了大概的了解。以往的教学,教师总把把握课文内容和琢磨文章细节作为教学重点。把握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而细节琢 磨又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总是因为学生的水平有限,课堂显得单调、枯燥。张老师却是以“真知”做抛砖,目的却是引导学生质疑“真知”。学生在质疑“真知”的时候,必然要对课文做进一步分析,尤其要对杨修的每一次“真知”做细细的分析和推理。这是直面小说本质的阅读,是有质量的阅读。小说故事掩盖下的人性、人情、人道才是读小说的要去做的。张老师可谓是做到了读小说,在于品小说真味。 二、教学内容选择正确 语文教师的苦恼往往是拿到一篇文章不知道该教什么。所以老师提出了选择了正确的教学内容,也就使课堂成功了 一半。关于传统小说,我们往往更多的要去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因为传统小说以塑造人物来反映文章的主题,表达故事的意义,本文就有主要的人物杨修, 把阅读定位在分析人物个性上,应该没有错。但这篇文章不仅是普通的小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其实,读小说也罢,看故事也罢,我们要学习的是故事背后的文 化,要的是文字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张老师撇开了人物分析,却抓住人物关系,以“真知与否”为主线,展开了课堂教学。可以说,教学既追寻小说的脉络,又直面小说的本质。显然,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是正确而且是独特的。在传统人物个性分析的基础上,拓宽了讨论的话题,又升华了教学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