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不称心的强盗》一课 一节好的示范课,引人入胜,能把我们带进课堂教学的艺术殿堂,在享受美的同时也会激发我们对教学规律的探求热情。听了很多课,大都淡忘了。马老师上的《不称心的强盗》一课。这节课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 (一)自由朗读小说,带问题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然后集体讨论(10分钟) (二)再读小说,在老师发的白纸上写上最感兴趣或最不明白的问题,写两三个。(10分钟后上交纸条) (三)集体讨论纸条上的问题。(30分钟) 这节课,马老师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供应”教学,达到供需一致。可见,马老师从关注学生的学情入手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立足点,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他面向全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生需要的东西,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这种具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进一步探究。 马老师的课激情四溢,学生兴致盎然。但我认为这节课好象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去探讨。 一、讨论的问题难易失当 虽然白纸上的问题是学生提的,但在大量的问题面前,优先解决哪一个,教师有选择的自主权。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最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合本课教学重点或难点的问题着重解决。但马老师在接下来的30分钟时间里,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只有下面五个: 1.到底谁对谁不称心? 2.为什么说第四个强盗很文明? 3.第四个与前三个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前三个不报警,而第四个却报警? 5.老太婆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前四个问题显然非常简单,答案在文章中一找就有,可能是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提的。对这几个问题,初二学生看了一遍小说后,基本上能做到心里有数。至于回答不尽人意,实为口头表述不当,没有必要纠缠下去。 我认为提问必须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把握“量力性原则”。所谓“最近发展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