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亦无痕 ——《小伙伴》听后感 《小伙伴》一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玛莎丢失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故事童趣盎然,意蕴深刻,旨在教育孩子要用实际行动帮助自己的小伙伴.吴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情绪的"无痕整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其一,导入揭题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小伙伴是谁,学生一一悉数自己的好朋友,脸上洋溢着快乐.一次次被提到名字的学生更是一脸的满足和幸福.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充满温馨,浓浓友情溢满整个课堂.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好"伙伴"二字.此时此刻,学生对"伙伴"二字的理解是有形且有情的. 其二,在初读课文后,老师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后又认识了哪些小伙伴.随着课件的逐一展示,又引导学生亲切地叫叫他们的名字,跟他们打打招呼.这个环节的安排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就发生在自己与小伙伴之间. 其三,在读通课文后,教师出示"四个小伙伴在一起"的插图,请学生再认认小伙伴,叫叫名字,并说明原因.此时的学生已不仅限于初读时能叫出小伙伴的名字,他们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穿着等方方面面做出判断和表达.有了前面的一步步铺垫,学生的情绪激昂而踊跃,一如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伙伴一般,熟悉而自豪. 学习方法的"无痕"渗透 全国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张万祥老师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最巧妙的教育往往是让学生无知无觉的感受,而有春风化雨的效果,否则这样的教育常常是失败的或者是有缺憾的."的确,教师不漏痕迹,含而不露地让学生自己用脚走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道理或方法,应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吴老师在执教《小伙伴》时,将学习方法的指导无声地溶于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小朋友们,第一遍读课文,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既是对学生日常积累的点滴学习方法的一种无声的检验和一种自然的交流,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一种无形的渗透. 再者,教师在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时,也"因字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充满趣味性,也扩展了生字本身的容量.如:餐——为什么下面是个"食"字呢 粗——你知道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朋友吗 汽——"汽"字宝宝好烦恼,人们总要把"气,汽"搞错,你能帮助分清楚吗 记——生字宝宝多孤单啊啊!快帮它找找"朋友"吧!…… 回顾教学的点点滴滴,细细品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的教学手段妙不可言,它正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亦是教育的最高的境界. 的确,教学有道,其道在寻常之中.正如一位著名作家所说:写作的最佳技巧应该是无技巧.那么,对于课堂教学者而言,这种 "不露痕迹"的无声教学——无痕教学,亦应是我们所不懈追求的教学的理想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