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月光曲》 《月光曲》是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课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但描写的事件中情感变化细腻,教者在执教时,应指导学生深挖课文的内涵。现就王倩老师的执教作一简要评述。 一、 看“三维”。本课的教学基本体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性。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教者通过与学生、教材的对话,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抓住了关键词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情感,做到了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无论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以比较充分的表现。 二、 看“两性”。语文课要姓语,必须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们不能因丢失人文性而让语文课“丧魂落魄”,更不能因弱化语言文字的练而让语文课“丢精去骨”。不能上课时“体验”,下课时“补练”。本堂课上表现最突出的一处是,当教者让学生体会“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时,让学生进行换句练习:“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吧?”,能否换为“您一定是贝多芬”。学生通过比较练习,体会了贝多芬对兄妹俩的同情,感受到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师进一步咬文嚼字,“您”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不仅情感得以熏陶,而且语言文字的训练得以落实。另外,教者在处理重点段,想象音乐意境时,应能看出她注重了“两性”的和谐统一。 三、 看“两位”。教者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处理恰当。以往的课,我们过分看中教者,而现在的课,我们应更多关注学生。本堂课体现了“自主阅读”的理念。如处理贝多芬走近茅屋一部份,教者先让学生默读,在让学生谈体会,再让学生朗读。教者无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而教者的导语设计体现了她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再好的课也有遗憾,本课也留下一些让人思考之处。 其一,教者评价不够宽容,缺乏鼓励。如,当两位学生练读后教者抽读,师评价:“读得平淡”。这样的评价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可换为:“你已经和贝多芬走近了,不过还不够近,情感还不太到位。” 其二,教者指导可借鉴性不强。如,教者处理文章开始部分,学生交流所感时,学生大都一步到位。如体会到了“贫穷”“无奈”,教者也顺水推舟。其实这时该追问:“你从哪里体会到?抓住了哪个词语或哪句话?”让我们见到学生的思考过程。真正的高手在指导时应看出学生从不懂到懂的指导过程,让指导过程外显化,可操作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