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桥》教学点评 朱老师执教的《桥》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微型的小小说,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极为洗练、生动,富有韵味,多用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巧妙的使用多种修辞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如“山”一样即冷静,又心系群众的老支书形象。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表达特点),教者采用了“抓关键词句渲染气氛 读描写人物句子体会表达情感”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课的切入 教者紧紧抓住“情感”这一切入点进行教学,从词语的出现就为学生传递出一种感受——洪水的可怕,形势的危机,为下文出现的“一座山”一样的老汉做好了铺垫;教者又从老汉镇定的指挥使全村的百姓安全撤离,只有老汉和一位小伙子遭遇了不幸为下文的老太太祭奠一对父子做好铺垫,教者时刻不忘课堂气氛这一背景,这样的情景烘托对于学生走近老汉的内心世界,体会老汉这样的共产党员的情怀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由“点”及“面”,再由“面”到“点”,一个清晰的老汉形象深入了读者的心灵。 2、课的结构 教者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设计了三组画面。第一组:势不可当的洪水肆虐着狂奔而来,像魔鬼在跳舞,放肆地舔食着人们的腰,此时的空气中充满了死亡的味道,乱哄哄的人们一起拥向了那座唯一的、窄窄的木桥;第二组:一位老汉在这关键的时刻出现在木桥前,他像“一座山”,镇静地指挥着人们撤离,在指挥撤离过程中特写了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第三组:洪水过后,一位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祭奠他的丈夫和儿子。这三组画面结构清晰,有形又有声,更有在危机时候对人物重锤的灵魂拷问。整堂课由浅入深,时刻关注学生认知的逻辑发展,呈现出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结构。 3、课的主题升华 听朱一萍老师的课,可以看到学生的情感是在不断升温的。从不动声色的朗读指导到读出画面再到交流画面、品读入情,最后到抓关键词感受人物的内心,主题的升华是步步深入的,直到老师问 “文章为什么要以《桥》为题?有什么用意?”学生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