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节课是覃师执教的三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这是一节计算课,以往的计算课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下的误区:(1)过份强调情境导入,忽视计算思维的热身;(2)过份强调方法多样,忽视算法最优的提炼;(3)过份强调问题解决,忽视必要的量的训练。,覃老师的课堂为我们规避这些误区提供了很好的解决策略。 策略一:重视安排复习铺垫,促进知识的高效迁移。 学生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知识基础是表内乘法和数的组成。所以课前老师设置了两大题的复习铺垫,一是表内乘法的听算练习,二是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题。通过这两道题的训练,为学生顺利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也促进了知识间的正向迁移。 策略二:重视算法优化整合,加强算理算法教学。 在新知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3×20= 的算法的时候,学生呈现了三种方法:(1)数线与相同数连加相结合,(2)用一一列举的方式,发现其中规律,(3)通过迁移类推,由表内乘法推想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即把20看成2个十,3个20就是6个十,也就是60。算法交流完毕后,老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三种方法,思考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得出: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实质都是3个20相加,第一种方法是借助数线来理解,第二种方法是借助实物(主题图中有三捆树,一捆数是20根)找规律来理解,两种方法都是求3个20是多少。这样就引导学生很好的沟通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即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比较前两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大多数同学认为第三种方法比前两种方法简洁,还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前两种方法中的一种简洁。此时老师没有强制性让学生接受一定是第三种方法好,只是追问:“如果要求9捆树苗有多少根,怎样计算?”这样让学生在计算中真正意识到当加数很多时,第三种方法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接着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说算理)和怎样计算的(归纳计算方法)。让学生提炼算法:整十数乘一位数,计算时先用十位数去乘这个数,然后再添上一个0。这样引导学生在明算理的基础上自主生成算法。 学生在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后,在探究整百数乘一位数3×500= 的计算方法时,大多数学生能实现正迁移,直接说出算理:3乘500是求3个5百是多少,3个5百是15个百,所以是1500;算法:先用百位上的5乘3得15,然后直接在后面添上2个0。 策略三:重视口算训练,夯实计算基础能力。 本节课的复习铺垫中老师就安排了表内乘法的听算练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探究归纳了计算方法后,老师出示了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在一定量的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没有过度华丽的情境创设,只是选用了课本中的主题情景图展开教学;没有喧嚣的小组合作讨论,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后同桌间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控制音量的讨论;没有夸大其词的过度表扬,只有捕捉到学生思维及良好习惯后的中肯评价。整节课的课堂教学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参与观课的老师感受到学生悄然发生的变化。覃老师这节朴实无华的高效数学课为我们的计算课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