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后感想: 一、正确理解教材是教师必须的功课。 理解教材应站有一定的高度,前后联系地看教材。“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安排在三年级下册学习,考虑到学生应该具备的前继性知识与相应的能力是: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及口算表内除法,二年级下册学习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学习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年级下册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算法。后续教材是四五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三位数的整数除法及五年级学习小数除法。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的要商0,用0来占位;二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得0,这就是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因此,教材在编写时分为两课时来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与“被除数的中间、末尾出现0除以0,在商的相应位置上要用0占位”;第二课时主要完成“除到商中间或末尾时,出现不是0的数但仍不够商1,要用0占位”。 教材在编写时结合一定的情景,给出一定的素材,学生在看图说意思中体会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算法,同时结合估算、口算、笔算来解决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问题。 二、选择合适学法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陈老师首先从口算进入解决0在加、减、乘中的算法,既回顾了旧知,也为0在除法中的运算规律的解决提供了学生愿意认识、需要认识的情感与知识方面的需要。 陈老师在解决两个例题的教学时均能结合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探讨图能带给我们的数学问题,为学生学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带来了“根”。 陈老师在探究两个问题的教学中,均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借助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的“拨乱反正”,真正实现教学的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生也是为了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比如:课堂开始从预习入手,让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开始,过程中当学生出现了“0÷3=0”时,不是追求结果正确,而是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借助情景图解决问题,探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舍得花时间,过程中的问题出现后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值得推介。 陈老师的课堂很民主,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学生可以自主地上黑板板书,学生的质疑均是来自于学生内在的成分,说明了陈老师平常课堂的做法。 课堂的层次很清晰,问题解决很透彻,过程也较为完整。 三、教学反思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途径。 听后陈老师完整的课堂,我个人认为有以下方面值得改进。 一是常规口算也新课有关0的口算可以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也为新的知识学习提供了必须的素材。 二是关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问题探讨,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准备,不适宜像课堂上这样形式去探究;其次是即使这样探究问题,不太适合出现“0÷0”这样的范式,因为这是一个错误的算式,如果这一算式是学生提出的,师生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另当别论;第三是教材是想通过从0÷3迁移到0÷4、0÷9,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简单归纳小结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结论。 三是第二个例题学习的方法显得单调,从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学习,以及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估算与口算能力,并且估算与口算应该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培养学生自觉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这些办法。第二个例题学习是借估算、口算与笔算于一体,让学生通过估算、口算帮助形成正确的笔算;第二个例题试一试的教学没有,也就没有了商中间有0与末尾有0的两种情况的比较与统一。 四是课堂总结显得效果不好,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学习体会很深,对于第二个问题学习说不清、道不明,也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现状,这也应该值得反思。 如有不当之处,请谅解,也可以相互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