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数学课堂又该让学生的什么动起来?老师如何做才能显得恰到好处?我在崔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 一、 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崔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崔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探索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三次“摆一摆”来完成。第一次“摆一摆”,是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计算摆出长方体的体积,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以及后面的学习埋下铺垫。第二次增加难度,固定一行个数、行数、层数,让学生计算这样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一行的个数”对应“长方体的高”, “行数”对应“长方体的宽”,“层数”对应“长方体的高”,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任何知识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多次严密的论证,于是有了第三次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是验证结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操作的过程,更是严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渗透的过程。 对我的启发: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这节课教学中,崔教师给学生留下很多的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去猜测、去讨论、去验证……正是这样的放手,才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二、曼妙的语言是课堂调控的法宝。 崔老师娓娓到来的话语让学生享受着一份数学语言的简洁,没有喧哗,没有躁动。在议论中,崔老师的一个表情,一个问题,一句问话仿佛又在平静中投入的一枚小石子,在学生的思维中荡起了圈圈的涟漪,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不失时机的肯定和赞许,又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鼓励和爱护,体验到求知路上的快乐和成功。 崔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提供了一节示范课。让我体会到:课堂只有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活”起来。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