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1、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以突破: (1)林老师考虑这堂课的概念多,“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而且学生容易混淆。在教学教学时,把“方程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概念的教学想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新旧知识(求未知数x)的联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时,重点考虑的是方程意义的教学。方程意义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能指出哪些是方程;更多思考的是学生对方程后继的学习和发展,注重知识的渗透,如:近期的“用字母表示数”“用方程解应用题”、远期的解较复杂方程或方程组时用到的“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集合”知识等。 ①按自己的标准把下列各式分类: 20+30=50 20+x=100 120+120=240 4a=12 1+1=2 使学生明确,哪些是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哪些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②林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删繁就简,让学生做“分类游戏”: 35-x=12 84÷12=7 4 x-32 49÷x=7 450 x=900 69+x 20×5=100 x+4=10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激疑“4x-32” 归于哪类?能说明理由吗?让学生在分类探索中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里林老师在设计时缺少了形如“4a=12”等的方程形式,对未知数是否一定用“x”表示,在理解上造成一定的偏差。 在“分类”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进行分类,在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中,分析感知“方程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