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平均分》一课 听了周老师执教的《平均分》一课后,感觉周老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下面针对这节课来谈谈一些感受。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四 种分竹笋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竹笋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分两份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及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本人对本节课有些个人的想法: 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 2、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理解题意就更好了。 3、感觉整课堂一开始气氛比较活跃,教师也很有激情,但到了后十分钟,这种 激情似乎有些回落了。如果教师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 关“平均分”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不是。这样更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使课堂再推进又一个高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