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评析】 王老师的课自然、流畅,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其中有两点给我感受最深。 一、读懂教材,合理地使用教材。 体现在课的伊始情境创设上,王老师这样说“一群小朋友利用假期时间来到了游乐场,玩得非常愉快。你都看到了哪些游乐项目?”很简单的一句话就将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上来了,激发了参与热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最有必要一提的是王老师又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之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王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四次摆图形,第一次摆出一个喜欢的图形,数数用了几根小棒?第二次继续摆出1个这样的图形,摆了几个几?算式是怎样的?第三次再摆出3个这样的图形,摆了几个几?算式是怎样的?直至第四次老师要求摆出20个这样的图形,将要摆几个几?同桌写算式……这样有递进地设计摆图形的活动,然后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摆不下了,太麻烦了,太累了!)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和心理需要,使学生很自然地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老师就顺势出示了乘法的历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乘法”的课题。而我注意看了教材,体会乘法的简便性是在例3中才出现的,王老师没有照本宣科的机械讲解,而是在与学生共同思考、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一种自然的生成。 二、使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更好的理解乘法的意义。 王老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的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的表达方式。从加法中只关注整体里的具体数量,到关注整体的个数,促使学生思维视角发生变化,促进了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我想这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做”出乘法。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有强烈的成功体验,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你真善于发现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