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辛亥革命》一课 教师采用辩论的方式,对一个学习过的或正在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专题式的研究,其目标是在一个新的变式中深化已学过的内容,并通过学习较为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体验并掌握较为系统的研究程序。用正、反双方辩论的方式探讨“辛亥革命是否成功”,并不是要让学生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教室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学习过程。这种形式符合“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说,辩论所摩擦出的智慧的火花是一种动态的美,是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有人说:“教师是一门课程”。的确,这节课从教师制订教学目标、辩论前的准备和辩论的即时效果来看,我认为这节课在学生完成一次较为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同时,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功,是一节成功的研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 第一,辩论的设计策略,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没有起很大的作用,但这正是其高明之处。教师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他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点评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几位辩手很有水平,辩论得非常精彩,并能层层推进。整个过程充满了民主、合作和竞争的氛围,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这是这节辩论课成功的前提。 第二,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辩论的情况看,学生水平很高,这也符合一所市重点中学的实际。而教师能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时制宜推进教学目标的落实。从这点上,也符合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 第三,辩论前,学生、教师必定有一个隐性的收集、甄别、提取历史信息的过程。他们能很好地利用教师、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围绕一个相关的历史话题,多渠道、有目的地收集各类史料,如社会性质、政权转变、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和风气等,教师从中适时指导学生去伪存真。懂得这些信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适时归类,不失时机地进行论辩,一、二、三、四辩手有一个相互衔接的整体结合。 从而培养了学生形成基本的思考往事的能力-------分析、综合运用史料,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和相关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科学思维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