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老师执教的《地表在变化》一课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在教学中,曾教师结合国内外和本地历史上发生的地表改变事例,以及本校学生开展的“化石考察”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网络资源和课件,以活动为主线,构建探究、合作的课堂,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测——搜集资料——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 活动一:观看鱼龙化石等课件,推测喜马拉雅山原来的地表情况和曾经发生的变化 教师出示“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的课件,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然后,教师介绍喜马拉雅山的隆起,简要评价学生的推理分析过程。 活动二:看图片,查资料,了解改变地表的力量有哪些 看课文插图和课件“汶川大地震”、“圣海伦斯火山”、“修筑大坝”和“泥石流”等,学生自行推测、思考: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再引导学生对推测进行整理:我认为什么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我的理由是什么?(教师适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推测。)然后过渡:我们推测出的那些力量真能改变地表形态吗?这时适时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务:搜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资料(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进行查找),让学生小组合作,积极探究,并做好记录。这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够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师课前准备充足,学习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教科书、音像材料、互联网等等,展现了变化多样的地表资源,较好地突破了“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一教学难点。 在本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简单、空洞的。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作引导,以课件、化石、活动为载体,抓住“探究地表改变的因素及现象”这一重点,点燃孩子们探究地表奥秘的激情,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如:结合本地历史上发生的地表改变,以及学校开展的“化石考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操。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材料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讨论和整理,体验和感受了探究的乐趣,整个课堂是较活跃的。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了解了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明白了影响地表变化的几种力量。学生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轻松、互动、探究、开放的情境中,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如果教师的讲叙再精练一点,给学生腾出更多的交流、讨论的时间,学生的探究活动会更加深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