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大家好,很荣幸能担任这次评课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就这节课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出。 这节课是《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第一课,王老师是一名兼职教师,能很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不简单。下面我就这堂课的过程进行一些个人的评价。 导入部分,王老师采用了与体育课联系起来,让学生说说自己做剧烈运动后身体产生的各种反应,学生一一描述,但是他们这种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这些现象的认识缺乏准确的描述,而且对呼吸、心跳、脉搏之间更是缺少关联性的思考。谈论运动后的感受,王老师巧妙的引出心跳与呼吸在运动前后是有变化的,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体育运动给身体带来变化的奥秘呢?这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同时也激起学生对运动时呼吸和心跳发生变化的关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追问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初始认识,为本单元其它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测量前对方法指导尤为重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汇报的形式选择出一种合适的方法。并提出测量要求,让每个学生尝试一次,提醒学生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对测量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王老师指导非常到位,仔细讲解,耐心指导学生,尤其是有学生找不到脉搏时,老师手把手的教,直到每个学生都能摸到脉搏再进行测量。正式测量安静时呼吸和心跳,正是有了前面科学、到位的指导,测量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就进行1次就能得到准确的数据;王老师非常强调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当有学生测出的数据不太准确时,她放出时间,让不准确的学生再次进行测量,体现了小班化的特点——不能遗漏一个学生,这也是我们大班教学难以达到的,正是这些追求准确数据的行为,为后面统计数据更加科学性打下了基础。 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心跳,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对自己身体运动后的变化有所感受,教师采取了分组活动,相互测量的方法。同座位之间分别活动,自己测量呼吸,同座位帮忙测量脉搏,让每个学生都能测量到自己的各项数据,使学生关注数据变化,从中发现不同之处,激发他们分析数据的能力。 测量、记录、整理、分析数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学研究者重要的基本功。对于呼吸和心跳情况,课前学生只是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课堂上学生对运动前后每分钟呼吸和脉搏的次数进行实际测量及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使之在生活经验与实验验证、实测数据对比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王老师把每个小组的数据都记录下来,用这些真实地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仅有感性认识是不够的,用数据可以准确地描述一些科学现象,培养学生搜集、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科学探究习惯。 最后的拓展,既是为下一课时作的铺垫,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两组调查数据显示了人在成长阶段身体的心跳和呼吸都在发生着变化,围绕数据变化,“你还想研究什么?”“看到今天的数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努力想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 纵观整节课,教师在本课的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中数据的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准确搜集数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重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发现数据的规律,形成对问题的解释。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内容我有点自己的思考: 高抬腿跑改为下蹲运动 本次班级是小班,教室空间较宽松,而对于大班的话,教材中安排学生做高抬腿跑就较困难了,学生做这项运动时,容易碰伤,而且噪音很大,如果把活动改为连续下蹲30次,强调一下运动速度的化也可以能达到一定的运动量。 对活动记录做了简化处理 原来课本上活动记录里的表格很复杂,成年人都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才能看明白,小学生要填好这个表格就更加困难了,是否把原来的表格简化了一下,使之更加简洁而有效。 条形统计图的处理 虽然这次课上没有讲到条形统计图,但按照教材内容,绘制条形统计图是六年级数学的内容,如果在科学的课堂上详细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势必降低教学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把条形统计图的坐标、条形框画好,条形框内已经画好长度单位,学生只要用彩笔根据实际测得的数据描上颜色就可以了。 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在测量安静时脉搏和运动后脉搏次数,有1个小组中的组员出现了测量不准确的现象,为此,如果特意腾出时间让学生重新测量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测量,尤其是运动后时,等待了这个学生找脉搏的时间,其他同学的运动后状态就发生改变了,身体的变化慢慢的恢复,测量也就不准确了。 无巧不成书的连环反应 在记录测量数据的时候,教师选择了一个小组作为跟踪记录,可是偏偏不凑巧,就是这个小组出现了测量不准确的现象,板书中就等着他们小组的数据,为了能得到数据,教师不得不腾出时间让他们重新测量。如果这个跟踪省略掉,时间上就可以节省不少。 以上谨代表个人观点,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让我们的科学课更科学、更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