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景点导游服务—灵山大佛》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导游服务技能》一书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我说课的课题是《灵山大佛的景点导游服务》。今天我要说的是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确立、教学难点突破、教学过程的实施及其设计依据。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导游服务技能》这本书是国家导游资格考试的科目之一,其中第三章《导游服务程序与内容》,旨在通过学习,指导学生领会旅游安全事故的重要性,熟练地掌握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的原则和程序,学会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行李丢失、旅游者走失、旅游交通、治安等事故的处理及其预防。它与本书的第八章和第十章一起构成了一个知识体系,即旅游故障的处理和预防。而本课的教学和第八章、第十章的部分内容有着一定联系,并且旅游者走失事故在旅游活动中又较为常见,可见本课的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定位: 作为专业技能课,本课力求通过学生模拟训练,促进其服务技能的提高,从而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教理念。 旅游者走失事故的处理和预防,应是导游员丰厚的业务知识、娴熟的服务技巧、高超的事故处理及预防能力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完美结合。其中,旅游者走失的原因及责任是导游员处理和预防旅游者走失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者走失的处理对导游员的处理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旅游者走失的预防则是导游员的首要职责,因为旅游安全事故的指导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旅游者走失的原因、处理、预防三个层面的要求,具体体现为: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旅游者走失事故的危害,熟悉旅游者走失的原因及责任, ⑵掌握旅游者走失事故的处理和预防。 2、能力目标: ⑴通过案例分析和情境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预防旅游者走失事故的能力; ⑵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做事负责任的态度; ⑵、通过模拟导游的训练,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强化其服务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重点确立: 1、针对预防旅游者走失的分析和模拟训练; 设计依据:【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教学目标的核心要求,并考虑了导游带团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实现本课能力目标的有效方式。】 (四)教学难点突破: 1、培养学生对旅游者走失事故的分析和灵活处理事故的能力; 2、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及服务意识的熏陶; 设计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熏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本课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情境训练等逼真的训练设计,能够将学生引入职业的氛围,培养其专业素养;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发其对于旅游者走失事故更深的思考,使其服务意识得到强化,创新能力得以启发。】
二、说教法: 1、“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该法是本课的主导教法,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设计依据:【本课通过将课前模拟实践、课堂认识及课中再实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得益彰,使其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牢固地掌握旅游者走失事故的处理和预防。】 2、 案例分析法:提供案例,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查找旅游者走失的原因,明确旅游者走失处理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技巧。 设计依据:【案例反映实际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掌握。】 3、情境训练法: 提供特定情境,组织学生根据旅游者走失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训练,强化学生对于旅游者走失事故的认知,训练学生运用技能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突出自己的的个人风格,体现服务特色。 另外,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对旅游者走失事故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其感性印象,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 ①教学相关视频及图片的展示; ②教学案例及探究问题的设置。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旅游专业中职二年级学生,其已具备基础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及判断、思考能力。但与此同时,因生活阅历所限,其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待训练,而该专业本身更对学生的服务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学生特性,特确立如下学习方法: 1、 实践感受法: 课前布置的模拟练习任务给予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利于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知材料,顺利进入深层次的理论学习。 2、问题探究法: 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才可能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本课的教学结构安排正是遵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 3、小组讨论法: 讨论对于提高思辩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将是极有效的,同时,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其团队意识。
四、 说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旅游者走失事故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有的查找相关案例,寻找旅游者走失的原因,有的尝试模拟旅游者走失事故的处理或预防。各组在上课前将自己的收获或体验的感受形成书面材料交给老师。以上是本课的课前准备。 本课的课堂教学包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案例分析,寻找原因”、“合作交流,突破难点”、“模拟情境,掌握重点”、“归纳总结,交流反思”五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分钟) 将课前学生模拟的旅游者走失事故的情境进行视频播放,看完后请学生发言,描述旅游者走失事故的危害。进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旅游者走失事故的原因、处理和预防。 设计依据:【从学生熟悉的人出发,观看不太熟悉的内容,有助于在开场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旅游者走失事故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课前体验、感受,课堂反馈、交流,形成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为实现本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 案例分析,寻找原因: (7分钟) 旅游者走失的原因有两大方面,即导游人员的原因和旅游者的原因,所以教师在课前给两个小组学生布置了任务,分别从两个方面寻找相关案例,并在课堂上给全体学生汇报。 1、学生分组汇报: 结合自己制作的课件为全体学生分析案例,汇报导致旅游者走失的原因。 2、教师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根据小组学生的汇报,教师给以积极评价,并启发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归纳总结。 设计依据:【从案例的寻找、对案例的分析到课堂上的组织汇报,全部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当然学生这种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引导是分不开的。通过这样的安排,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5分钟) 结合学生尝试模拟练习中的问题和教师自身的经历,明确:旅游者走失事故的处理比较复杂,难度较高,所以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调动、激励学生参与到本内容的学习。 首先,通过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通过教师的提问,分组必答,激发各小组学生积极发言,进而掌握旅游者在团队游览活动中走失的处理。 其次,假设情境,鼓励学生分组抢答,掌握旅游者在自由活动中走失的处理”。 设计依据:【通过观看视频,正面引导学生掌握旅游者走失事故的一般处理程序,通过假设情境、教师的提问、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处理旅游者走失事故的灵活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将极为有效。】 (四) 模拟情境,掌握重点: (17分钟) 旅游者走失的预防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通过模拟演示—理论学习—再模拟演示组织学生学习。 首先,将课前学生准备的模拟情境搬到课堂上,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 其次,教师引导其余学生分组讨论并点评,从实践中提升理论。 最后,学以致用,教师鼓励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再次模拟演示,老师在给以点评和小结。 设计依据:【在课堂上设置典型情境,为学生搭建知识运用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既是对实践问题的发现也是一种对理论知识的及时巩固,同时,由于教师鼓励学生突出个人风格和特色,在模拟演示中,学生还可以实现个人的创造。至此,本课教学从实践到理论,到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得以完整呈现。】 (五) 归纳总结,交流反思: (3分钟) 结合情境演示的情况,总结巩固本课的重点内容,并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并从旅游者走失的原因、处理和预防三个方面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树立“预防为主,妥善处理”的服务理念,再次明确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旅游者走失事故原因、处理和预防的学习,不仅仅将对他们运用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对客服务大有裨益,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收获与提高,从而使本课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总结: 本课的教学,以认识论、实践论等思想为指导,从学生课前的模拟实践入手,到课堂交流、案例分析、情境训练直到总结提炼,形成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系统学习过程。并且,在多种形式的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发其对于旅游者走失事故原因、处理及预防的思考,使其服务意识得到强化,专业素养得以提升。最终有效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恳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