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1)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内容,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过来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可以说有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城市起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地理教学法。 六、教学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布置预习 七、知识梳理见市学案 P29 八、重、难点突破 城市化及特点可以展示某些大城市的图片(内容为鳞次栉比的建筑、车水马龙的道路、熙熙攘攘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铺、烟囱林立的工厂),自然地就引导学生明确了城市化的含义,即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产业城市化。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形式中,乐学、好学,并以“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为情感主线,呼唤学生灵魂深处的爱国情感。把知识学习寓于情感中,做到“情”与“学”的水乳交融,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 在学习城市化的特点时,采取对比法。首先让学生读材料了解知识;其次是展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读图对比分析掌握重点;第三是聚焦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虚假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聚集于少数大城市),分析原因,拓展思维,发展能力。之后,自然地将学习的重点落实到“中国的城市化”,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条件可写一篇“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建议书”。这样,一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即了解知识——掌握重点——纳入自己知识体系(内化知识)——进行创新与实践;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进行总结。 九、习题选取 1.市学案P31—32 1—9题; 10题(2); 十、课后反思:本课按原计划顺利完成,基本达到预想的目的,尤其学生在本堂课中表现较好,听说听他们班的公开课,热情特高,建议我用课件,帮我借投影仪并调试安装,课前预习充分,课堂氛围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在教学环节安排方面,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裕,没能特别好地调动所有同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说句实话还是不太相信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