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兴趣,兴趣,在哪里?》 优点: 1. 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案例收集切合主题。引用吴庚旭,引入兴趣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教态比较自然大方; 3. 主题明确,整堂课紧紧围绕兴趣与职业兴趣展开。 4. 环节设置合乎逻辑:以案例导入引出兴趣和职业兴趣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话题展开,从他人到自身,初步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从而了解兴趣的含义;运用职业岛活动,让同学们体会到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激发学习和活动的兴趣;教师寄语结尾。 意见: 1. 案例多,却不够深入。整堂课引用了包括吴庚旭、郭晶晶、王宝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多个名人案例,这样确实使课堂内容显得比较充实,但对这些案例的分享与讨论上普遍不够深入,这可能与老师的问题设置有写关联,如吴庚旭的例子呈现后提问:这个故事里我们感悟兴趣对人都有什么影响?这样的开放是问题可能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可不可以改成:看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兴趣对吴的发展有影响吗?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你有何启发?以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提问打开学生的话匣,从而对兴趣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2. 新兴职业——“时尚观测员”的引入,可能会对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导向,特别是老师说这种职业是每天逛大街,而且收入又很高。可能使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产生质疑。 3. 职业岛的选择中,指导语为“三个月时间,去度假”,后面有是说这与今后的职业取向有关,这个令人质疑。以度假为目的的三个月的休闲去选择一个岛屿,很有可能与几年、几十年、一生、或是老年时期这些不同的年龄阶段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仅根据这样的选择就推出我们的职业取向难以令人信服。 4. 分岛分组换位,这个步骤可能老师事先准备不够充分,这样容易使场面混乱,难以驾驭。 5. PPT呈现的字数太多,大段大段的读,可能是老师上课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更好。 6. 语言处理上,有写语言语意不明,如让学生选了三个最喜欢的职业后,问学生,“基于什么样的兴趣选择它们”,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无从回答。 另外提问方式和反馈过于单一和置身世外。如请。同学回答时,用“你站起来跟我讲一下”,充分显示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如果把“我”换成“我们”可能会好一些。在反馈上,整堂课用的最多的是“这位同学回答不错(很好)”,这样简单的反馈,会让学生觉得摸不清老师的意思,在这里老师是否可以补充说一下,同学回答好在哪里?这样的反馈或许更能让人信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