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课稿 一、 教材情况 (一)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二)内容及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第15课《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的第三目内容,从建设“和谐社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入手,着重讲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种新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提出了人人都应负起责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知道“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变化发展。 (2) 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 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 (1) 培养阅读、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2) 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的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和谐社会建设出一分力,添一分彩。 (2) 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原因:当一提到“和谐社会”时,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只是“人与人”关系良好,其实和谐社会有六大特征。要全面把握和理解这六个方面,同时知道这些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学生只有在弄清楚这六大特征之后,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基本的认识,并积极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之中,因此很重要。 2、“人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创和谐社会”是难点。 原因:和谐社会虽然很美好,道理可能每个人都明白,但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日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