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教学反思 一、背景分析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博大的文化渊源,精深的艺术内涵,与欧洲绘画艺术一同成为世界绘画艺术宝库的经典珍藏。但随着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渗透和发展,现代青年学生大多以传统艺术缺乏认识理解,知道《蒙娜丽莎》的远远多过《李白行吟图》,喜欢《圣斗士星矢》的远远多过明四家……,现在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较为严重,怎样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使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刮目相看”,由漠视到推崇,由迷惑到陶醉,很有挑战性。 中国古代绘画是欣赏模块中较难的内容之一,理由有三,其一,山水画与真山真水之间差距很大,很难联系起来,不如西方风景画色彩丰富并写实。其二,古代山水画内容枯燥,山山水水大同小异,画面单调,从古至今大同小异。其三,虽然知道山水画有意境,可很少有人能真正体会到。 教材中山水画部分的内容极少,一共只有六幅作品,想让学生对中国画中成就最高的山水画有明确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材内容需要作适当调整。 二、课堂结构的确立 山水画的内容非常丰富,自古至今,绵延千年,流派众多,名画无数,想用短短45分钟时间将古代山水画讲透几乎是不可能的,面对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取舍,从优秀的古代山水画中撷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此为媒介,让学生由点及面地熟悉古代山水画就成了本节课的初步构想。 如果一味地只对古代山水名画做讲解,内容就显得枯燥,学生的性致必然低落,怎样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了解古代山水画的精髓就成了第二个难题。虽然学生对古代山水画大多比较陌生,但他们对古诗有一定了解,如果将山水画和山水诗联系起来,如果能将古诗的审美体验迁移到山水画的欣赏中,这无疑是进行山水画欣赏的一大捷径,会大大缩短学生对古代山水画的距离感,产生较好的效果,于是诗画结合,注重文化内涵的思路基本确立。 面对丰富的古代山水画,我选择了“寒雪、空山、散木、扁舟”四种审美意向,作为本课的主体内容,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始终,而将山水画的各种表现技法穿插其中,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作为副线陈述,使课堂结构严谨有序,节奏起伏,以期取得较好效果。通常,我们会以山水的脉络为主线组织教学,但课堂大多失之平淡,而以山水画的意象进行铺陈无疑是一次新的尝试,这样的课堂结构是新颖而独特的,但效果如何,有待实践的检验。 导入部分虽然只有很短的几分钟,但其作用不可低估。用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山水画卷导入无疑是首选,既和时代合拍又能紧扣课题。用真实的山水照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让生活在平原地带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形态的山水面目,用古诗导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考虑到山水画的文化性,山水画与山水诗的共同点,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了首选,而决定用王维的《山居秋暝》。再者,考虑到学生对山水诗的认知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审美体验,由此导入,更容易进入角色。在背景音乐古琴曲广陵散中,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既集中注意,又营造一种文化气息。而王维诗人、画家的双重身份也使教学的展开顺理成章。 三、问题的设置 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法,也是最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手段之一。学生对古代山水画的距离感的存在决定了本堂课问题的设置必然是由浅入深的递进提问,先从古诗的景物描写入手,再描述山水画的表现内容、表现手法,思考山水画的构图处理、艺术风格、发展脉络等一连串的问题设置,层层递进,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在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欣赏过程,从而实现了用一定的专业述语对古代艺术作品进行评述的目标。 四、理想与实现的距离 备课,理想也,上课,现实也。备课时的总总设想,各个期待,总赖上课这一环节实现。本节课基本达成了预期目标,但与理想尚有距离。 立体式的课堂结构使知识点过于密集,面广量大。四顾左右,皆重点,舍其一,于心不忍,于是,有所得,必有所失,权衡学生得到更广的知识面与得到更深的知识点,哪一种最适合呢?解决这一问题需有大手笔,大智慧。 理想与实现间总会有距离,教学的精进是一次次理想与实现的较量,一次次距离的缩短,有朝一日,理想变成了实现,便又诞生出新的理想,而教学便自然地迈入一个新的境地。山水画与现实的山水间总有距离,丹青高手可以挥洒自如而又形神兼备,教学当有同样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