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蚂蚁怎么走最近》说课稿 1、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蚂蚁怎么走最近》这节课是新课标北师大版教学教材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是在学生学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二节《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基础上,已掌握了勾股定理,并学会验证勾股定理,且能用勾股定理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这一节课实质上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蚂蚁怎样走最近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教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相对两点,在圆柱体表面最短距离实质是将圆柱侧面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化为平面上两点最短距离问题,并能将它拓展到求长方体上、下度的相对两点的最短距离问题,进而推广到其他立体图形上。 (3)使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验证两直线是否垂直。 3、教材重难点 探索蚂蚁在圆柱下底面一点A到与它相对的上底面B点最短距离作为教学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及实际生活中如何用勾股定理验证,两直线是否垂直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教学具的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 2、教法选择 针对本书课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合作交流——应用过程——整理反思”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演示,提问,观察,点拨,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 3、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如图所示:请同学回答(1)回忆一下勾股定理 B (2)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a c C b A 学生回答:(1)勾股定理:a2+b2=c2 (2)若三角形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a2+b2=c2 回答很好!那么,勾股定理除了进行简单的计算,及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之外,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其他用途吗 ?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用多媒体课件,将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显示) 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的食物,沿圆柱体侧面爬行的路线是哪一条呢?最短距离又是多少?(取3) (1)要求学生动手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在其侧面画几条路线,并感觉哪条路线最短。 B A 请学生们自己动手,先用纸做一个圆柱筒,再做出上下底面,粘好,圆柱体做好之后,要学生在圆柱体上标出A、B两点,再请他们自己动手在自制教具上,画出从A到B点的最短距离,同学可以讨论交流。 老师提醒:画是画出来了,这些线的长度怎么算呢?谁画得最短呢? 我们试着将圆柱侧面剪开,然后展成一个长方形。 (2)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上A点到B点最短路线是什么? 答:是A、B两点所连成的线段。如果再将此长方形还原至原来的圆柱体,则虚线AB可以清晰地显示在圆柱体的侧面上。 总结:(可要求学生来回答)求一个圆柱体上、下底面相对两点在表面上的最短距离,就是将其侧面剪开,在平面上展开,求平面上这两点的最短距离,即连接这两点的线段长。 (3)多媒体显示: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呢?如图所示, ∠E=90。 AE=12cm BE=(2π×3)=3π=9 ∴AB= 答:蚂蚁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15CM 多媒体显示例2: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盒子的长、宽、高分别为8cm、8cm、12cm,一只蚂蚁想从盒里的A点爬到盒顶的B点,你能帮助蚂蚁设计一条最短的线路?蚂蚁要爬行的最短行程是多少? 提问:这个是两个长方体(不是圆柱体),实质上是否和上一道题一致呢? 学生答:是一致。 解:将长方体侧面剪开展成一个长方形,连接AB,则线段AB为蚂蚁从盒底的A点从表面爬到盒顶B点的最短线路。 ∵A=12cm B=8×2=16cm ∴AB= 因此,我们想如果一个多面体的上、下底面的两个相对点在表面上最短距离,也是将这个多面体侧面剪开,展成一个长方形,在平面上用勾股定理,求两点的距离。 例3:(多媒体显示)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AD长是30cm,AB长是40cm,BD长是50cm,请问AD边垂直于AB边吗?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cm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验证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分析: AD⊥AB∠DAB=90。ABD为RtDB2-AB2=AD2 同理:要说明BC⊥ABAC2-AB2=BC2 ∵DB2-AB2=502-402=900=302 ∴DB2-AB2=AD2 ∴∠DAB=90。即AD⊥AB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讨论: 学生回答:小明可以在AD边上量得AE=6cm,在AB上量得AF=8cm,在量一量EF=?,若EF=10cm,则AD垂直AB。 在AD边上量得AE'=5cm,在AB边上量得AF'=12cm,再量一量E'F'=13cm,则AD⊥AB,同理可以验证BC⊥AB。 例4:(多媒体显示)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一道有趣的问题,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上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解:设水深CD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 ∵CB=AB=5(尺) ∴在RtDCB中,∠DCB=90。 DC2+BC2=DB2 即:X2+52=(X+1)2 X=12(尺) 答:这个水池的深度为12尺,这根芦苇的长度为13尺。 4、总结 1、蚂蚁怎么走最近?其实质是将立体图形的侧面剪开再将其展成平面图形,在平面上,求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2、连结这两点的线段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这样,问题就转为已知两直角边的长,求斜边的长。 3、例3是验证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4是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解决问题。 5、反思 根据《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热情。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获得经验,对经验的分析和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至关重要。 1、在探索蚂蚁怎样走最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动手做圆柱体,在自制教具上画出两点的距离,成功地达到了学生对蚂蚁怎么走最近的直观认识,进而探索了蚂蚁在立体图形表面走的最短路线的求法。 2、通过怎样检测雕塑底座正面AD边和AB边是否垂直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体验,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