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标课、说教材说课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
第一个方面说课标
一、 说课标
“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一)先说“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六年级处于第二学段,根据对第二学段目标的研读,我主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不同的维度对本教材的课程目标做出解读:
1.知识技能目标:
解决有关于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理解比例、比例尺的意义,能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认识扇形统计图。
2.数学思考目标
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学会独立思考,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
3.问题解决目标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态度目标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二)再说“内容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对数学学科内容的划分,我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对本册的内容标准进行阐述:
“数与代数”的内容标准是
1.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会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反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的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与反比例量的实例。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标准是
1.认识圆柱和圆锥,圆柱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标准是
认识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标准是
1.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
2.通过应用与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与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二、第二个方面“说教材”
说教材包括“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首先说编写特点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主要有两个编写特点
第一个编写特点是
1.创新的知识结构。
本册教材将圆柱和圆锥编排在一起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编排顺序,在信息窗1里同时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学生在对圆柱和圆锥模型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中更清晰地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在信息窗3里,学生在探究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教材随即以对话的形式展示学生的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在对比、联系中探究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体积公式的理解与掌握。
北师大版教材中,把圆柱体积、圆锥体积的学习放在独立的课时中进行。
2.教材的第二个编写特点是“总复习的编写思路清晰、形式新颖。”
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第一点是,从“知识与技能”和“策略与方法”两方面进行回顾与整理。
本教材不仅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回顾整理,又创造性地将“策略与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回顾整理,使之对形成学生基本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启发作用。如,回顾长方体体积、圆面积和圆柱体积知识的学习过程,整理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框图(教材118页):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寻找方法——归纳结论——解决问题、解释应用——产生新问题。
此框图小学生可能不会记忆,暂时也不不能深刻体会,却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学习,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他们会逐步理解,并自觉地运用到解决生活、工作问题的过程中,这对学生的终生都是有用的。
(2)第二点是,“知识与技能”部分的回顾整理,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在知识与技能各板块中,设置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注重了知识间的联系,如:“我们学过哪些数”、“这些数有什么联系” “我们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特征的”等。意在通过回顾整理、讨论与交流将分散的知识联成块,织成网。
(3)第3点是,注重设置综合的探究问题,引领学生综合复习知识。
在回顾整理部分,教材精心选择了一些综合性的探究性问题,如(教材104页):“怎样选择下面的材料制作一个水桶?有几种方案?你是怎么想的?”该问题包含了长方体、圆柱的认识及面积的相关知识,仅以一题就包含了对这些知识的回顾。再如(教材90页):“王老师买词典的问题情境”,体现了计算方法的选择。旨在通过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能将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以上是对编写特点的阐述,接下来说
(二)编写体例
青岛版中、高年级教材中的每个信息窗都设置了情境图、合作探究、问题口袋、自主练习、你知道吗等栏目,每个单元后又设置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等栏目。
我以一个信息窗为例进行解读
“情境图”是承载新知学习的具体形象的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从而转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合作探究:在情境图之后安排了“合作探索”板块,“合作探索”分两个层次:标有红色圆点的一般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索的新知识;标有绿色圆点的问题是对红色圆点问题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学生采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可以独立尝试解决。
“自主练习”是对新知的巩固和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二字,赋予练习以独立、反思的内涵,点明了练习的方式。
“问题口袋”当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课教学目标无关且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暂时把它放在问题口袋中,课下解决。这样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你知道吗?是对数学文化的拓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情趣。
“我学会了吗”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定量评价的工具。实现了评价的即时功能。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教学。
“丰收园”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定性评价。便于让学生养成评价与反思的习惯。
与之前所用过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相比较,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在编写时,也有许多有特色的栏目。主要包括数学情境、试一试、练一练、你知道吗、实践活动、数学游戏等
(三)接着再说“内容结构”
本册把教学内容编排成六个单元,前五个单元教学新知识,2个综合与实践,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任务,第六个单元是总复习,将小学阶段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晰学习数学的思考与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前五个单元的新知识中,数与代数领域有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第三单元比例
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四单元比例尺
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五单元统计,主要学习扇形计图
综合与实践有水与冰和让校园绿起来
其中圆柱和圆锥是本册的教学重点,比例知识是本册的难点。
(四)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
先说本册教材中数与代数相关知识的横向整合。
横向整合:
第四单元比例尺的学习是在第三单元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第三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第四单元比例尺准确讲应归于正反比例的应用,这样安排相对于其它版本从知识板块上更合理,由易到难、不断深化,学生在较宽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更顺利。
纵向整合
以上是横向整合的内容,下面我谈一谈本册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在整个学段纵向整合的情况: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实现了从整数过渡到小数的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实现了从小数过渡到分数的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二单元《分数除法》、第八单元《百分数》,实现了从分数过渡到百分数的学习,而六年上册分数乘除法和百分数的知识,又为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
整个学段的学习过程是: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例,呈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个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呈梯度,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纵向整合,学生三年级学习长(正)方形相关的知识,五年级上册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五年级下册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六年级上册学习曲线平面图形圆,在此基础上六年级下册学习圆柱体、圆锥体,实现了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过渡。
三、第三个方面“说建议”
“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先说教学建议 主要有4点 (1)第1点是,改变课堂结构,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我校“先学后导 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理念,我校的数学教学模式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种课型,这是我校课型的流程,运用这三种模式上课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牢固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学习方式,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通过我校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的实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2)第2点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学习。
例如,学习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解决“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有关于“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实际上就是把分数应用题中表示两个量比的分数改为了百分数,其解题思路、方法与分数的实际问题基本相同,如“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等同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又如“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等同于“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3)第3点是,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对于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学生不仅要掌握如何应用公式进行计算,而且要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在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充分适时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体会画线自图分析题意可以使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4)第4点,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使学生愿意学?乐学?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二)接下来说,“评价建议”
主要2 点
1.第一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通过课堂上观察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
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审题,分析题意,采用一定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思考过程是否严谨……
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采用随即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课堂上的表现,教师随时用语言进行评价
你的思维很独特;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能积极合作;语言表达很准确……
定期评价,每周组内自评、互评、师评一次,评价分为A、B、C三个等级,学期末根据各项评出的结果,颁发不同类型的奖状,如“积极合作之星”“思维敏捷之星”“语言表达之星”等。
2.第二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
结合我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现”的特色教学改革,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主要包括,口算能力评价,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单元测试评价等,根据不同的测试活动结果,评比出不同类型的“小旗手”“大王”如,“口算大王”“口算小旗手”“解决问题能力大王等”。
(三)最后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除用好最基本的文本资源,还要适时用好以下资源
1.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会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复杂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如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是很困难的,在学生运用学具初步探索后课件演示转化过程,使学生很直观的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方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同时发现转化后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体积相等,从而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2.运用生活资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作用。例如信息窗1,圆柱的认识学习结束后,让学生找一个圆柱形的物品,给它穿上一件纸衣,外衣的要求是,包裹严实且最省。再上课时,展示并选出合适的作品,介绍其制作过程,教师有机地推出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等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最后,师生讨论,用料不省的作品,其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学可以激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圆柱的表面积,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积的理解。
3.课堂上生成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
以上是我对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研读,真诚真诚希望各位评委提出宝贵的意见,作为教师只有通过研课标,知教材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具活力,绽放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