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比例尺》说课设计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后一个内容。比例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值得关注的是:北师大版删除了比例和解比例知识,本课有关计算不能用解比例方法解答,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根据乘除法的意义来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一、 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兴趣。为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测量,绘画,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二、 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发现-------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笑笑家平面图”这一情境,通过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从而掌握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在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利用乘除法的意义,自主探究,常识解答。总结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整节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 说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一只蚂蚁从东山爬到北京只花了1分钟,你知道为什么吗?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二是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为新课做好铺垫。) 2、在纸上画出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篮球场。 (学生不能按实际大小画,只能想办法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让学生亲身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比例尺 (出示教材第30页的情境图) 说说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学生在借助“图形的放缩”中经验,还有上面的操作练习,已形成对比例尺的初步印象,在此引导学生大胆说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表达方式理解比例尺。教师再集体总结比例尺的含义。) 2、 求比例尺 让学生求出刚才所画图形的比例尺。 (让学生经历比例尺形成的过程,同时掌握求比例尺所需的条件。) 3、 求实际距离 出示教材第30页的第2个问题。 (1) 量一量笑笑卧室的长和宽。 (2) 求笑笑卧室的实际长和宽,以及面积。 (3) 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实际距离。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量一量等活动。找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条件后,教师启发学生结合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大胆尝试、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思路。教师再总结:求实际距离是利用乘除法意义,用图上距离÷比例尺得到的。提示:单位不统一。) 4、 针对练习 教材第30页第3题 (出示题型相似题目,有针对性练习,加深学生求实际距离的印象,进一步掌握方法。) 5、 求图上距离 出示教材第30页第4题 引导:(1)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引出应求图上距离) (2)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策略。(提示:单位不统一) (鼓励多种方法解答。主要引导用乘除法意义解答) (3)集体交流、总结方法。(择优方法) (4)在平面图上标出,窗户的位置。(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画图能力以及复习方位知识) (这个环节设想:学生在求图上距离时,已有解决问题的基础。这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条件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再总结:求图上距离是利用乘除法意义,用实际距离×比例尺得到的。提示:单位不统一。) (三)基本练习 1、完成课本第30页的第5题。2、完成试一试。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多比例尺的理解,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四)拓展练习 制定一个比例尺,量出你房间的实际距离,在图纸上画出房间的平面图。 (让学生从身边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有关比例尺的计算,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 说板书设计
比 例 尺 1:100表示 求图上距离 求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1厘米 2米=200厘米 比例尺= 代表 量的长是4厘米 实际距离 100厘米 宽是3厘米 求比例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