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练习》评课稿 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与原来的应用题教学相比,从目标、内容到教法都进行了全新改革。但不管怎样变,我觉得教学的关键,仍然是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郑丹红老师通过为学生提供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以数量关系的分析为主线,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强化能力,为我们展示了亲切、朴实,灵动、自然的课堂风格。下面仅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来说说对这节课的浅薄看法: 一、教材解读到位,教学目标准确把握。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设计本节课时,郑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学生在二上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郑老师今天上的这节课是三年级的内容。很明显,与二年级相比,选材范围扩大了,题目类型增加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如在本节课中,郑老师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设计的练习题既有求工作总量的,也有求路程的等,使学生在练习中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为四年级“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三个常见数量关系的得出作准备。 二、加强对比,加深对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理解。 本节课,郑老师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在多处地方设计了对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争辩,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如课一开始,郑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计算“每筐装24个球,2筐共装多少个?3筐共装多少个?7筐共装多少个?”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使学生发现这些题的共同点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接着,郑老师马上安排了“有5个筐,每个筐中分别有球20个、21个、22个、23个、24个,一共有多少个球?”这一题与上题进行比较,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因为每份数不同,不能直接用乘法解决。但有的学生非常聪明,教师还没引导,马上就想到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解决,反而把“加法”给遗忘到了一边。这时,我想教师是否可及时引导一下:如果不转化,可直接怎样列式呢?而不至于最后的答案要教师自己说出来。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在本节课中,郑老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将数学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如第一层次:基本练习;第二层次:对比练习;另外还有拓展练习、综合练习等,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明确的目标。同时,在题材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上,郑老师不但能体现生活理念,同时还能体现智力价值,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如“3台拖拉机每天共用柴油197千克,照这样计算,3台拖拉机3天共用柴油多少千克?”另外还有“学校组织春游”那一题,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数学信息,而不受多余条件的干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整节课的内容能再有趣些、气氛再活跃些,那这节课将会更加地有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