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连加连减》是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教材的又一难点。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况体会和认识运算顺序,学会计算。3、让学生开展讨论,寻找生活中要用到连加、连减的例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在上新课前,杨老师先出示动画:4只小白兔,又来了三只小黑兔,又跑来2只小灰兔。让学生编含有数学问题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用加法算,为什么用减法算。通过动画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掌握了加、减法的学习要领。教学新课时我把课本上的情境图做成课件播放,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连加连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明白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杨老师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本环节杨老师注重学法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杨老师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用到的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列式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说的问题新颖而且切合实际。让学生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4、遵循规律,寓教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环节,还是练习环节我都设计了符合一年级孩子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的问题。在练习时我从课堂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先请1名同学起立,再请他前面的3名同学起立,他后面的4名同学起立,一共有几名同学起立了?先坐下2名同学,再坐下3名,还有几名同学起立?同学们都特别感兴趣,很快说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总的说来,这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 1、时间安排可以更合理一些,低年级孩子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前20分钟,所以可以将新课的内容更集中的放在前20分钟进行,将练习集中在后面的时间进行,不要采本课的一题一练的形式。而且对计算顺序的练习,应该是在反复的不同的题目的讲解的过程中掌握的,不要想着在第一次、第一道题目里就让所有学生完全掌握,也就是不要过多地重复例题的运算顺序的叙述,可以空出时间完成后面的习题,在对后面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算顺序。 2、对于杨老师要求学生先说题意,再说算式的过程,很多学生跳过了第一个环节,直接就讲出了算式,此时,杨老师却硬带着孩子回到了第一个环节——题意的叙述上,对于这种现象,关键在提问方法上,“说图意”这一说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成问题,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很抽象的说法,如果改成“看着图你能说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小故事吗?”可能学生就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先说图意,再说算式了,也就是作为低年级的老师,要有儿童化的语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