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过程堂课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良好品质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首先我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一幅连环画?(出示课件)连环画讲述的故事是----阿福的新衣。 故事讲完,我就问:“你们知道一拃怎么回事吗?”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了解的一拃,我再介绍一拃(出示课件),一拃就是把手使劲叉开,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就是一拃。然后让学生在课桌上,展示自己的一柞。最后让同桌之间比一比一柞的长短一样吗?再和老师比一比一柞的长短,学生很容易发现一件衣服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测量,所以衣服就小了。这时进而提出:“怎样避免师傅和徒弟测量中出现的问题呢?”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用同一个人的扎量就行了”还有的可能会说“用尺子量”。 通过这个生动形象的故事,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一拃,再让同桌之间比一拃的长短、师生之间比一拃的长短。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量一量、比一比这一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二)知识的新授,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认识尺子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有关尺子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接着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尺子,看看又什么新发现,和同桌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集体汇报交流,最后我再课件演示。(出示课件)如:竖线就是刻度线、数字就是刻度数字、0刻度的作用、字母CM在数学上表示厘米,厘米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引出课题-----厘米的认识。 第二步: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首先是认识1厘米。我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厘米,说一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再课件演示1厘米,(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然后用手从0刻度慢慢滑向刻度1,感觉1厘米非常短。接着用手比划出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身边的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有哪些?在学生认识了1厘米,对1厘米有了清楚概念后。用同样的方法认识2厘米和5厘米。最后让同桌之间说一说,你在尺子上还能找出几厘米,有的找3厘米、有的找7厘米等,这样不仅建立了几厘米的概念,也为测量时,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作好了铺垫。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主要是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概念。
第三步是学习测量方法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让学生估计一下他有多长,再用尺子测量一下。测量完交流测量结果和测量的方法。这时再(课件出示)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时,你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再讨论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哪种方法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得出结论第二幅图是正确的。最后,共同总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接着让学生测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边长,让学生练习一下测量的方法,并交流是怎样测量的。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观察性练习。 这两道练习,通过观察、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估测:让学生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这一题不但巩固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