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图形》,我主要从教材、教学流程、教法学法、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五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 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认识图形,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根据以上标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二、教学流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四)、拓展延伸。(五)、总结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找出新朋友(找一找)、了解新朋友(摸一摸)、请出新朋友(描一描)、闭眼感知说特征(猜一猜)。找一找是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接着张老师让孩子通过摸一摸这些图形,让孩子亲身感受平面图形的特点,请出新朋友是通过让孩子描一描,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并通过课件的演示,直观的感受体、面分离的过程。最后让孩子闭眼感知说图形的特征,进一步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接着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片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本节课创设了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当中,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并通过对交通标志牌的认识,增进学生对数学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通过学生的作品,体验到几何美,数学美。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经过多层次的活动设计,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张老师 通过连一连、涂一涂、找规律等练习,加强对图形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所以在教学中,给他们充分的动手的空间,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经历、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就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节课张老师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并容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让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有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水平,将板书设计的很简单,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学习评价 在本节课中,教师采用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此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