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教材分析和学习目标 本节所在的章节为湘教版教材必修模块Ⅰ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模块Ⅰ包括: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章节知识点分布来看,本章是地理必修模块Ⅰ的总结和延伸。 从本节内容和课程标准来看,本节内容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程标准要求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因此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洪涝灾害为例来组织教材的,学生更易接受和掌握。 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②探讨洪涝灾害发生的规模以及如何作出有效防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我国典型地区洪涝灾害的案例分析,掌握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对洪涝灾害概念、过程、成因及危害等知识有一个基本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形成保护环境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新课程打破传统地理学科体系,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从同类知识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透过这些案例窥一斑而知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的知识向同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本节课选择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这一案例,通过对1998年长江流域的水情和雨情分析,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如何作出有效的防御。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革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技术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