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阅读就是抓住细节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后记 教学阅读与一般的个人自由阅读不同,自由阅读只要身心愉悦就是效果,至于由文章的哪一方面引起的愉悦就无需深究了,但教学阅读不同,须得沿着特定的方向尽最大可能挖掘作者的用意,于平凡处发现奥妙。我在执教《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时候,就是着重探究汪曾祺先生在平淡文字背后的深意。 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我得教学目标,我首先寻找了部分资料,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他们在自我阅读时不可能发现的问题,我引用了张爱玲《更衣记》里关于皮衣的一段文字:“初冬穿“小毛”,如青种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银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自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让学生知道这里体现了作者父亲聪明手巧,对妻子无尽的思念,连纸做的皮衣都能有不同的分类;然后又从父亲指导作者写字的细微处分析了三种碑帖的不同特点:《圭峰禅师碑》笔笔谨严,清劲潇洒,结构尤为精密,取法于欧、柳;《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结构平稳端正,严谨庄重;《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书法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书写“从心所欲”但绝“不逾矩”。反映了父亲希望保持儿童的天性,让孩子自由的发展。 在文章结构把握上,我关注到很多人都把文章开头两节里对父亲多才多艺、心灵手巧作为父亲与我关系亲近的铺垫,但细读文章,这种铺垫很明显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因为当我成为父亲后与子女的关系也是“成兄弟”,而我并没有多才多艺,也就是说,才艺不是形成良好父子关系的基本条件。我从文章的最后一节入手,让学生理解作者这样写父亲,是要强调不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塑造子女,要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这样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也就准确了。 在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梳理过程中,我也强调了学生角度、语言的规范,这有助于将来对问题的把握。 由于今年任教高三,在高三学生离校后才有机会借班上课,所以很多设想与学生的学习状况之间略有偏差,所以仍有个别问题未能深入到位。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有的遗憾只能在今后工作中弥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