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枕》评课稿 《石枕》是一篇课外的小小说,今天听了薛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感受颇深: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又应该是一个建造者,运用于教学中,既能驾御教材,又能将自己的设想运用于课堂实践中。这节课教者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让我们领略了薛老师的个人魅力和风采。 一、 目的明确,学有所得 这堂课总体上做到三个面向: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薛老师设置的问题符合职高高一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从整体把握到探究人物形象再到感悟小说的主题,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做到缓慢有梯度。如刚开始薛老师由题目切入,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石枕是什么”,再让学生说说“石枕”和“条石”的区别,了解“石枕”的作用,最后使学生明白了“石枕”的象征意义;二是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薛老师在落实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精神的培养;三是面向教学的每个环节,薛老师注意发挥教材的主体作用,又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环节都能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只是巧妙地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一个个疑难问题的设置,一步步紧追不放的提问,一次次恰到精要的点拨,如行云流水,教学内容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二、 课件辅助,营造情景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的熏陶感染。这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 现在,多媒体使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很多老师使用时却喧宾夺主,一堂课变成了优美课件的展示,薛老师却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辅助手段。课前课后投影在“5.12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用智残缺的肢体演义“鼓舞”的图片,播放《年轻的战场》乐曲,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求知欲望、期待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课堂最后投影了“心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的画面,前后之间的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闭合的情境场,使课堂的结构更具美感。课中问题和重点句子的投影,增加了课堂容量,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 紧扣文本,合作探究 课堂应是双边的活动过程,这堂课体现了“对话式”的课堂模式。不仅有师生之间的对话,更多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薛老师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和感悟。在第三个环节,薛老师出示了两个填空:“小映是一个 的人”和“爷爷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要求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这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紧扣文本深入阅读、自主阅读、学会阅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使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让学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彼此探讨,揣摩课文的内容,深入理解本文所蕴涵的哲理。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 四、课堂评价,及时得当 提出一个问题,当然期待学生能向自己设计的方向去回答,但不管满意与否,都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薛老师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她的评价语言恰到好处。 在分析“石枕是什么”时,一学生回答“既是黑色条石,又是希望、目标”,薛老师作出了及时的评价:“你的理解很透彻,从外形到内涵给石枕做了分析”。这样及时具体的评价,能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当学生在理解知识产生错误、解决问题遇上困难时,薛老师马上加以纠正和帮助,没有为了照顾学生一时的情感一味地进行表扬肯定,也没有一味地进行否定,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印象最深的是讨论小映这个人物形象时,一个学生回答:“面对打击,小映无奈、害怕……。”薛老师没有马上给予否定,而是说:“你们小组刚才讨论得非常认真,你的语言表达也很清楚,有没有更好的词语来形容小映呢,再思考一下。”即使一个学生回答的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回答问题声音比较轻,态度不是很认真,薛老师都明确地指出。这样及时得当的课堂评价,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 五、板书精美,锦上添花 板书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板书设计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好的板书必须揭示出一节课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必须将它浓缩成一个纲要形式,把重难点等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巩固和提高。薛老师这堂课的板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难点,即对小说人物形象、主题的分析和归纳,对称整体的对联式的主题归纳体现出板书设计的框架美。同时,板书设计的内容还精妙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它每一点、每一项都是随教学流程一步步推导出来的,毫无刻意雕琢之处,看起来是那样适时、精要和凝练。尤其是郭老师漂亮的粉笔字书法,体现出了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 精美的板书设计,实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当然,再完美的一节课也总是有一点瑕疵,所有的教学都是百花争鸣中求发展,这堂课也有遗憾之处: 1、《石枕》与《命若琴弦》蕴涵着相同的人生哲理,薛老师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出示了这样的问题:《石枕》的结尾与《命若琴弦》不同,爷爷揭示了真相,而老瞎子没有揭示真相,你认为哪个好?希望通过讨论,得出 “生命在于目标,价值在于过程”的结论。我觉得这两个没有可比性,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没有什么帮助。 2、薛老师抓住小说结尾的特点设计了续写结尾的问题。在最后的环节薛老师提出“如果你是小映,听了爷爷的话后,会有什么反应”,过渡到续写一个结尾的要求:补写小映的心理活动。“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好处,对学生未来的技能发展的帮助,我以为是毋容置疑的。要利用“读”来带动“写”,以“写”来促进“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写中升华。但是薛老师只停留在想象训练的练笔上,并且一带而过,没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思维,了解小说结尾的空白艺术,也没有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宛如是一个装饰,没有产生多大的教学效益。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它是否完美无缺,而在于它是否有亮点,有多少亮点,薛老师的这一堂课有亮点,而且亮点很多,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