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迷失中寻找方向:网络时代下的中学生道德教育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给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特别是对中学生的影响,由于他们独特的心理特征,网络本身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让家长和教师都陷入了极大的困惑。面对网络带来的冲击,如何正确地对待,怎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资源 德育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青少年规模达到3.28亿,占网民总体的51.8﹪。网络虽然创造了“虚拟现实”环境,能够为我们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也促进了人们突破传统线性思维的束缚,但同时也带来了“多媒体人”的思维模式,诱导未成年人只“看”不想,以“形象化倾向”放弃思考与探究的思维形式,不利于情感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和自我的迷失,并逐步沦为网络的奴役。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功能与特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 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道德观念弱化,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互联网是一个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明确国界,进入网络社会完全是由陌生的人组成的“自由世界”,没有统一的道德权威,没有来自现实世界的舆论监督,不必听从任何的权威命令,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使自己处于道德任意状态。在网络中的中学生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陷入了极端的道德相对主义。 (二)道德情感冷漠,人际交往减少,道德人格分裂。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一切是以数字符号化形式出现。当中学生长期面对的是没有生命、思想的符号时,这种长期的“人机对话”使他们不愿意回到现实,逐渐失去人性世界,进而迷失自我,变得冷漠与自私。过多的网上情感交流,使他们在现实交际中产生了逃避、恐惧的心理,从而造成网上与网下的双重人格。 (三)道德主体选择能力弱化。 信息传播打破了国家与地区的界限,大量的信息构成了海量的信息网络世界。现实中生活中的许多中学生会被这种大信息量所吸引。所以许多中学生会淹没在网络杂乱无章的信息群中,自我感知与社会道德正确判断的能力受到干扰,很容易成为不良信息污染的对象。 (四)网络道德失范严重,甚至引发网络犯罪。 所谓网络道德失范是指由于受网络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进行的行为判断选择时所表现出的种种违背日常道德规范行为。由于中学生接触的网络比例大,他们网络道德失范严重,对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都有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迷恋网络的刺激性,沉溺于网络,玩物丧志。 2、 一言一行忽视道德意识,随意放纵。 3、 传播黄色信息等精神垃圾,追求庸俗的网络活动。 4、 窥视他人隐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甚至进行网络犯罪。 5、 充当黑客,破坏网络程序。 二、 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 (一) 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征是网络道德问题的内在根源。 从性格心理特征来分析:中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最为脆弱和危险时期,现代中学生的生理成熟超前于心理成熟,生理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产生矛盾,从而使中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好奇、叛逆、承受能力差、追求刺激…都是这一时期的普遍心理现象,而网络世界正好满足了中学生这些心理。 (二)网络自身的特点为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土壤。 网络自身的特点为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能。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具有的交互性,在网络上既可以浏览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这样必然会使大量不良的信息快速传播。由于中学生经验少、辨别能力差,无疑会对他们产生不良的影响。 2、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聚集了全球大量的信息资源,中西方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形成多种价值观标准并且作用于青少年,容易导致中学生摇摆不定。 3、网络空间隐蔽性极强。在网络空间中所有网络主体隐匿在网络背后,具有自由的虚拟空间,虚假宣传不道德的行为,使得道德失范行为在网上肆意泛滥开来。 4、网络的虚拟性为人们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仿真画面,沉溺于其中的中学生在“人—机---人”的封闭环境里,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和社会接触的机会,容易加剧自我封闭。 (三)社会、学校与家庭教育责任的缺失,教育资源整合不利是网络道德问题的外在因素。 1、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滞后对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如下两方面: (1)网络道德内容空白。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很少涉及到网络道德这一研究新领域,所以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状态。 (2)道德教育途径单一。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自律性的道德,所以传统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本虽然涉及到网络方面的内容,但是没有在网络道德实践方面的给予具体指导,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知与行的分离。 2、家庭教育比较落后,不利于中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和家庭暴力问题日益突出。中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只有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对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进而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企图。 三、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中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意识,倡导网络道德自律能力。 中学生网络道德不在于网络,而在与用禁止中学生上网的办法解决网络道德问题,无异于本末倒置。解决张先生网络道德问题应该重点放在培养中学生的道德主体上,实施以主体性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的网络道德行为,从中学生的内心信念入手,在内心层面确立起网络道德秩序和道德观念,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目的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尊重中学生网络空间的人格价值选择性和自主性,加强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辩能力,从而形成坚强的自律精神。 (二)建立完善的中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1、制定中学生网络道德规范。良好、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是有效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规范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一只无形的手”。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中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加强外部力量的积极介入。如制定各种中学生不道德行为的类型。 2、加强网络道德法制化进程。健全的网络道德法律法规是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保证。目前网络法律的制定已经得到了各国的密切关注,我国也制定了许多关于网络方面的许多法律,但是对中学生德育方面还不完善,需要完善和制定。 3、完善行业管理规范,促进网络市场从业者的素质提升。为了更好的贯彻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制定自身的道德规范体系和强硬的法律体系,同时国家还要从网络行业管理出发,制定相关的道德规范以净化网络环境。 (三)建立中学生网络道德管理机制。 1、大力开展网络技术研究。一方面,建立网络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用户的统一管理,强化网络技术监督功能。另一方面,尽快开发网络信息安全屏蔽技术,加强过滤功能,把不良网站和恶意程序屏蔽掉,像是防火墙和反黄软件。 2、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相关机构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检查,加强互联网站的引导,加大对不健康网站的处罚力度。 3、加大网络行业整顿力度。针对当前学校周围网吧经营不规范,到处是黑网吧的现象,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范网吧的经营行为,加大对开设在学校周围的网吧审查力度。 (四)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模式,整合社会、学校与家庭教育资源,形成三者之间的互动。 1、转变学校教育理念,开创中学生网络道德 教育的新局面。 第一,将网络道德教育引入学校课程和课堂。为了保证中学生更好的适应网络社会生活,中学生必须真正掌握网络伦理道德等人文知识。第二,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开辟道德教育的网络阵地。学校要改变呆板的灌输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互动参与和正面疏导的方式,启发学生的道德思维。第三,注重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注入人文关怀。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除了了解网络,还有提高自身的二类道德教育修养,率先示范,为人师表。 2、充分发挥家庭疏导和监督作用。 对于中学生来说,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就是一切,而父母的离异,暴力家庭等问题家庭,造成了不少中学生人格缺陷和心理问题,令人堪忧,使他们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家长应该多腾出时间与孩子谈心,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感到被关怀,没有孤独感。 3、营造良好的中学生网络道德社会环境。 通过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引导广大中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侵蚀,形成文明上网的社会氛围。 网络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当代中学生作为“网上一代”,他们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将影响网络社会的秩序。因此在强调技术应用的同时,使道德可以同步发展,必须加强中学生道德机制,从制度体系上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培养自觉的网络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从而促进我国网络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主编 《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 【2】古人伏主编《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马和民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5】 邓雪南主编《浅析网络社会发展对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推进作用》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杂志社 【6】程化军主编《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德育问题浅议》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