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把握课堂脉搏,实现教学创新 摘 要:“有了好的教科书,不等于就能搞好教学。实际上,教科书只能是教学的工具,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关键词:教材、创造性、生活、学生。
正 文: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有限的教学素材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但是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再创造”的过程,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合理的使用教材。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要全部教,教的不一定要求全会。给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给教师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这充分说明了教材的弹性和张力。 如:在北师大版第九册中“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教材中给出的是列举法: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出这两个数的所有公因数,最后在公有因数中找出最大的一个,也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这种列举法看上去比较“原始”,但是非常的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好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等概念的意义。特别适合班级中学习水平中下的学生学习。但针对班级中学习水平中上的学生,我教给他们如:求8和12的最大公因数。只要找出8的全部因数:1、2、、4、8;再判断这4个数中哪几个也是12的因数,只有:1、2、4三个数,那1、2、4就是8和12的公因数,最大的那个因数(最大的是4)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对于这节内容的学习,“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也是一种很有挑战性的学习方法,我认为也可以进行教学。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是可以学习,而且完全可以掌握的。这样的教学,能使班级中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选择一些现实的问题进行教学,也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点燃解决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