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班科学:种子藏在哪里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幼儿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没有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是不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在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不会吸引幼儿哦。科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感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学会探究的方法。那么,如何设计一节科学课,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呢?这一次的大班科学活动《种子藏在哪里》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课例,让我们明白,原来,科学课也可以很简单,孩子们真的可以很快乐。 在“一课三研”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们对课题的理解,对孩子能力的把握以及研讨中的相互碰撞,教案呈现了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 第一稿教案的教学目标及过程: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找找种子藏在哪里,了解种子的用途。 2、通过的方法,发现种子生长在果实的不同部位。探索发现种子生长在植物的不同部位, 3、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种子藏在哪里”。 2、可事前请幼儿收集一些水果:柚子、香蕉、苹果等…… 活动过程: 一、找找水果的种子藏在哪里。 1、出示水果图片(也可请幼儿事前带些水果,切开找找),找找种子藏在哪里。 2、幼儿交流,分享经验,知道水果的种子都在果实里。 二、寻找蔬菜、作物的种子,发现种子生长部位的不同。 1、提供部分蔬菜、作物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种子藏在哪里。 2、交流,发现种子生长部位的不同。 3、小结。 三、讨论,了解常见的种子食品。 四、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植物和果实的种子,在生活中还有好多植物和果实,请小朋友回家后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还有那些植物和果实有不一样的种子,它们又在哪些部位? 第二稿教案的教学目标及过程: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了解常见植物的种子及不同的生长部位。 2、大胆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ppt“种子藏在哪里”、图片。 2、幼儿收集相关果实或含果实的植物:桔子、南瓜,石榴、玉米、花生、芝麻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出示苹果。 瞧,这是什么?你知道苹果的种子在哪里吗? 二、找找常见植物的种子藏在哪里。 1、从熟悉的植物入手,幼儿自由探索种子藏在哪里。 2、交流,分享经验。 三、了解更多种类“植物种子藏在哪里”。(PPT) 1、出示更多种类植物。 2、观察,了解种子生长的不同部位。 3、小结。 四、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那你知道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吗?下课后我们一起去寻找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它们又藏在哪里,好吗? 第三稿教案的教学目标及过程: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了解常见植物的种子及不同的生长部位。 2、大胆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种子藏在哪里”(带有音频介绍)、图片。 2、幼儿收集相关果实或含果实的植物:橙子、南瓜,石榴、玉米、花生、芝麻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出示苹果。 瞧,这是什么?你知道苹果的种子在哪里吗? 二、找找常见植物的种子藏在哪里。 1、从熟悉的植物入手,幼儿自由探索种子藏在哪里。 2、交流,分享经验。 三、了解更多种类“植物种子藏在哪里”。(PPT) 1、出示更多种类植物。 2、观察,了解种子生长的不同部位。 3、小结。 四、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那你知道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吗?下课后我们一起去我们的种植园去进行种植,观察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好吗? 反思评析: 从以上三次教案的修改中不难看出,每一次的活动都更加贴切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点。在修改的过程中,教师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目标切合,紧扣课题。 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定位,必须紧扣课题,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那 么,如何确定目标呢?第一稿的目标中“观察比较,找找种子藏在哪里,了解种子的用途。”放在主要目标位置,可以看,出需要孩子探索的太多了。本节课的课题是《种子藏在哪里》,一个“藏”字,就体现了本节课的灵魂,那教师就要切题“种子藏在哪里”。那么,藏在哪?如何找?怎样分享?这样的一个思路就会让我们将观察、比较、探究、交流、分享都囊括在内,进而目标一“通过观察探索了解常见植物的种子及不同的生长部位。”就自然替代“观察比较,找找种子藏在哪里,了解种子的用途。”;目标二、三“胆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就轻而易举地显现出来。这样的目标作为行走路线,教学环节的设计才能够紧扣主题,满足幼儿的需要。 二、环节紧凑,层次清晰。 环节应该为目标服务,清晰,有层次的环节,让孩子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进行难度的递增,而丝毫没有痕迹。那在第一稿教案中,两次探索,两次记录,其实,并没有从孩子的知识经验以及能力上入手,对于孩子来说太难。记录仅仅是一种形式,让孩子进行探索、观察、讲述才能够体现思维的轨迹。因此,在第二稿的设计中,两次探索改为一次探索,让孩子充分探究种子藏在哪里。但是,从孩子的探索,记录过程中不难发现,对于本次活动来说,即使没有记录,孩子也能够清晰地表述种子藏在哪里。那么怎么办呢?于是,第三稿中,记录被删除,取而代之的就是孩子间的相互交流,大家的资源共享。原来。有时候,探究过程就是这么简单。 三、贴近生活,自然架构 孩子的经验来自生活,孩子们的学习也同样来自生活。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不是教师的凭空想象,而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为基础,找到探究点,从兴趣出发,自然生成的课堂才是最受孩子喜欢的。三次活动下来,教学的难度一次比一次低,但是孩子的兴趣却一次比一次高。从直接出示苹果,共同找种子,再到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找到各种蔬菜水果的种子,最后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自然。在最后一个环节,“那你知道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吗?”当这个问题抛出后,孩子们说到很多,有的说可以吃,有的说可以种,有的说好看。这时,教师就自然的拓展到:那我们下课后一起去我们的种植园去进行种植,观察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好吗?借助孩子的资源,将孩子想的还给孩子。这样的自然,顺理成章。 一节课的设计,不是单纯进行想象,而是和幼儿,和教材密不可分的。课堂是多彩的,孩子是有个性的。我们只有更多的了解幼儿,才能够将普通变得不普通,才能演绎精彩的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