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纸的吸水性》课后反思 《不同用途的纸》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纸》单元的第三课,教学内容包括:“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搜集各种纸样”、“研究不同用途的纸(吸水的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承受弯曲的性能)”三部分。原教材的内容太多,所以要在一节课内完成只能是蜻蜓点水。为了能让学生的探究“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只选择“研究不同用途的纸”这个内容中的“纸的吸水性”这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探究。探究的面只有“一英寸宽”,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一英里深”的探究。“观察各种纸做的物品”和“搜集各种纸样”这两部分内容我会放在课外让学生自主完成,而纸的承受拉伸性和承受弯曲性的探究我会放在第二课时。 “研究不同用途的纸”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纸的不同性能,知道人们就是利用纸的不同性能制成了不同用途的纸制品。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经历纸吸水性的变量控制实验,认识纸的吸水性有强弱,不同吸水性的纸可以做成不同用途的物品。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变量控制实验,所以我把教学的难点设定为:在实验操作中能控制好变量与不变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变量控制实验,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策略: 1、切入口小 怎样比较纸的吸水性,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滴、插、挤),但在试教中发现对每一种方法变量的控制都进行讨论,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后面的交流研讨环节草草收尾。而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已在《比较水的多少》这课有训练过,所以本课对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就不展开讨论。而是在学生提出多种实验方法后,就让全班集中讨论“滴”这种方法。在课堂上这样的处理确实节省了不少时间,为后面学生进行两次实验和交流研究赢得更充裕的时间。并且切入口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思维,能把实验操作讨论得更深入。 2、类比迁移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变量控制实验,对实验要控制的条件理解有困难,故先让学生讨论他们熟悉的赛跑规则,让学生对比赛的公平性有所理解,再迁移到本课的吸水性比赛。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通过赛跑规则确实能启发他们关注到吸水性实验的相同条件,在实验设计中不少组画的图都意识到滴管要同一高度,滴的水量要一样多。并且第一次实验中学生也懂得仿照比赛起跑叫一二三来做到同时滴。 3、画图设计方案 第一次试教时我是让学生用文字把实验方案记录下来,但发现三年级的学生文字表达不是很清晰,并且他们写字比较慢,有不少的字不会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课我采用了让学生画图设计方案代替文字记录。画图记录比文字记录的优势在于:(1)画图记录比较省时。(2)画图比较形象,对于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更易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并且他们通过画图也更明确实验操作要领。(3)画图能把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例如有没有意识到实验的相同条件,通过学生的画图就一目了然。 4、学生直观演示 这次变量控制实验要控制好的量有:同时滴、同一高度滴、滴同样多的水、滴在同一位置。通过学生的画图只能看出他们意识到同一高度滴和滴同样多的水,而其他的相同条件在试教时我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但发现学生要在老师的多次追问中才能说出来,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一知半解,感觉老师牵着学生走。在这课教学中我调整了策略,让学生先出来演示他们的实验过程,让下面的同学做裁判,看看他们的实验是否公平。由于全班都是做同一实验,但实验的操作并不相同,直观的演示自然就能挑起矛盾,下面的学生马上能发现问题, 实验要做到的相同条件就在学生的讨论中轻松突破了。而这一切的学习都是基于学生的问题,并且用学生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解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5、二次实验 由于第一次实验时学生很多相同条件都没有注意到,为了加深学生对变量控制实验的认识,所以让学生再次进行实验。第二次实验学生明显注意到实验的相同条件,也知道了怎样控制好变量。这为学生日后进行变量控制实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