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车的运动》一课的体会与反思 我上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小车的运动》。在经历了“准备——参赛——评课——反思”的整个过程之后,感到颇有收获,下面我就从上课的体会与反思入手,谈谈我的个人收获。 一、 挑战自我,全心投入。 首先是选课的问题。经过咨询我们了解到,实验小学(比赛地点)的三、四、六年级用苏教版教材,五年级用的则是教科版教材。这打乱了我原本准备选择的五年级课的计划,而实验小学四年级的第四单元的课已经全部上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选择面更窄,经过和陈瑞哲老师反复商量之后,我决定选择《小车的运动》一课,原因如下:(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科学素养;(二)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三)四年级的学生情绪易于调动,上课气氛活跃;(四)《小车的运动》一课为实验课,教学目标明确,易出结论。赛后证明,只有第四个预测靠谱,前三个皆因实验小学的学生基本素质好而显得微不足道了。 其次是确定上课环节。原想着《小车的运动》一课已经多次有人上过,若能在教法上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则能显山露水、大气有成。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太大的距离,在两次试讲之后,我终于放弃了让学生在路面、载重、拉力,甚至车轮等因素全面探究的设想。讲课过程中总感觉英雄气短、左支右绌,毎个问题都讲不明白,每个实验也难讲透。眼看着几天的时间已经悄然而逝,我一改最初的设想,调整课的设计,从目标入手,扎扎实实地走每一步。本课的重点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是在建立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节课。其中,还特别强调了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从而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明确了目标,就如同船只行驶在黑暗的夜里,突然寻到了灯塔,使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多个实验难讲明白,我就突破一个实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拉力和载重的问题是学生最易进行的自主探究的因素。应该选择哪个因素为突破口,才能使整节课显得自然流畅呢?从导入开始,我们就确定了以速度为整节课的主线而展开教学。先是比较车速的快慢,从而引入动力这个因素,其次替换拉力的概念,提出研究的问题“拉力怎样影响车的运动快慢”,接着进行假设,再进行实验设计及验证,最后得出结论。重难点解决了,一个实验讲透了,再设计其它实验,也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如何在结尾和课的导入相呼应呢?还是从实验结论入手,探究的结果是拉力影响了小车的运动速度,于是在这里加入了本课的拓展,提出最早的汽车的车速是多少?现在最快的车速又是多少?并在结束的时候提出对同学们的期待——新的车速的记录在同学们的手中刷新。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放在了车速上面。每个环节的确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次次试讲的过程中逐步确定的,并且课的脉络也在一次次试讲过程中逐步清晰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