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对前5课学习的整合,要归纳出有生命的物体的特征,形成“生物”的概念,并以此知道什么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整合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我们”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概念。经过第一课、第二课的学习,学生已找出了形形色色动物的相同点,经过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的学习,又找出了形形色色的植物的相同点,对动物、植物的了解深入了一步。本课的学习是在前两次整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整合,找出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形成“生物”的概念。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说说动物有什么相同点、植物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充分、全面地说了之后再加以归纳,然后与前两课中归纳填写的内容进行比照,如果前两课中填写的内容是全面的,就可以照抄。这项活动完成后,让学生再找出动物、植物的相同点,内容说全面了再加以归纳,由学生把整合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填写到学生活动手册里。动物、植物的相同点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归纳: 1.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2.都能生长和死亡;3.都能繁殖后代;4.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5.都能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而找动物和植物不同点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不同”本身,而是要同生物的生存需要、生物适应环境联系起来。植物是自己在体内制造养料,它就必须有制造养料的器官,这些器官使它能从环境中获得制造养料的能量,能从环境中获得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另外的角度说,植物不是从环境中去寻找食物、捕猎食物,也就不需要移动、不需要动物捕食的那些器官,从这里学生可以领悟到一点大自然的奥秘。主要的不同点有:1.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2.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体内制造养料,所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生物的概念——有生命的物体。由此可以推断出凡不具有“生物”特征的物体就是“非生物”。在探究“我们是什么”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提出,“我们也是生物吗?”对于我们有生命,学生是不会有疑问的,但是学生还不能一下子将“人”与“生物”建立联系,还需要一个思考和推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把我们——人类同其他生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让学生从观念上真正认同。为了完成这个认识过程,我就采取班级讨论的形式。比照前面归纳总结出来的生物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对我们是不是属于生物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因为就不同点意见展开争论是促使讨论深入的最好办法。教材在这里也列举了几种看法,起到了一种提示作用。另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个需要应变的几个问题: 1.关于“寻找动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环节,教材中没有“寻找动植物的不同点”的具体教学内容。 2.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动物相同点和植物相同点中抽取出两者具有共性的方面,以便形成“生物”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寻找动植物的不同点”并非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中,我把“寻找动植物的不同点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 3.关于教材中的最后一段话“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而来,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的生物”,我认为不科学。按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物种之间称为进化,而人类本身就是哺乳动物,是与所有哺乳动物一样,属于同一物种,不能运用“进化”一词。而且说人类惟一具有语言和思考的生物,也是非常片面的,是“伪科学”的言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