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环节是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白砂糖、高锰酸钾、沙都是一粒粒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把白砂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有水的杯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现象,找出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相同特点,再把砂放入有水的杯中,比较其不同,从中得出什么是溶解现象,再让学生列举、质疑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什么是溶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用白砂糖实验是因为制糖水对小学生比较熟悉,加之观察现象时,如果学生说“糖没有“,可让学生想个办法证明糖还在水里。再用高锰酸钾,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高锰酸钾这些微粒不是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那会是怎样的结果呢?从而加深学生对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理解。溶解概念的得出,是在学生观察白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共同特点后,再跟沙在水中的现象进行比较而得出的,既增加了学生的直接认识机会,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环节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而产生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内驱力。但很多情况下,学生难以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怎样使老师吃到又香又甜的冰糖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很多办法,为了使实验更有内力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活动中可激化矛盾,如在小烧杯里放冷水、冰糖,并不停地搅拌,在大烧杯里放热水、白砂糖,不搅拌,让学生看后主动提出意见不公平。那么要验证糖在水中是搅拌溶得快,还是不搅拌溶得快,实验该怎么做。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高锰酸钾试一试,交流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实验中哪几个条件相同?哪个条件不同?在研究溶解的快慢与水的冷热有什么关系时,可先让学生讨论实验该怎么做?经过前两个实验,学生对对比实验已初步掌握,接着让学生自己证明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后,在小结的基础上,提出“怎样使物体溶得慢”,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创新教育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实验还可进一步发展如使学生认为在水中溶的物体不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使学生认为不溶的物体变为可溶的等,即使学生处在矛盾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