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课堂教学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首先应该唤起兴趣。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他会乐此不疲地去做,课堂教学有没有兴趣,有时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万千景象鬼斧神工的自然界,巧夺天工的人类艺术等等都是课堂教学的丰富资源,教师是否有能力把握,是否能够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其次,唤醒已有的知识积累。古人讲“温故而知新”,这本身就是一种唤醒。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创造这样一种氛围,使之已经掌握的知识发挥出他们的功效,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自己很了不起。 再次,唤醒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渴望。人说:不好的教师教授知识,好的教师教授方法。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人人都有,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自己的教师是“超人”是“问不倒”,也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能够解释世间一切存在的疑难。这当然是一种好习惯,是值得培养和扶植的。举一反三,鼓励学生去探究,去查找资料,为自己的观点和猜测寻求证据。求证的过程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所以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只有唤醒才能真正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成长来思考问题,来提供帮助。唤醒一种情绪,会产生生命的互动,唤醒一种能力,会发现一个奇异的世界,唤醒一种精神,会让学生受用终生。 上好一堂课关键的一步,就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方法之一;创设情境,给教材(教科书)相关内容注入生命,使其焕发生命,活起来,活得美丽,活得有魅力,使所教学的内容宛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得伊人,在水一方。”意境何等的美,何等的诱人。此情此境的启发,怎能不唤醒学生内心爱美求知的激情,怎能不激发学生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逆流而上,顺流而下追寻智慧伊人的欲望。在这种积极主动发自内心的追寻探索求知过程中,即便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也挡不住学生去苦苦追寻那若即若离,若近若远在水一方智慧伊人的渴望和探索的脚步。 为了这份痴迷,为了克服求知路上的艰难险阻,他们不仅会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而且会自发的聚在一起合作探究,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智慧伊人隔水相望,彼此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悟于景,动于心,爱而生情,情深意切。在这种体验求知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在在体验中发展,智慧在感悟中生长。久而久之,在学习上,学生就会有一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劲和执著。在这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状态下学习,就会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在学习体验过程中生成。 2,有一年,又一位智者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三年之后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院,香味一直飘到了山下的村子里,一天有人向智者要几棵菊花种在自己的院子里,智者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花儿开的最鲜枝干最粗的几棵送到了别人家,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不多日院子里的菊花就送出去很多。有人道:“真可惜……。” 智者笑着对那人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更好……三年后就会一村菊香”。 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学习积极性,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动机的激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可以使形成了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启发一词渊于《论语》里记录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一隅反,则不复也。”按照孔子的本意,是说在教学中当学生还没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深思冥想,苦思不得的时候,教师不要去开导他,;当学生还未达到似有所悟想说出而又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教师不要给他引发诱导。窥其实质,这不过是说,对于没有学习内在要求,根本不愿思考的人,不管你如何启发诱导,都是毫无用处的。 智力因素要有非智力因素的铺垫才能飞起来。教与学要倡导突出“研” “真” ,学生、教材、教师三者之间应是一种心灵对话,愉悦、平等民主、形散神聚、活而不乱。尊重教材不迷信教材,要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课堂资源的意识:筛选、加工、整合﹙自然融合、恰当渗透﹚活化,呈现:生活性、简约性、整合性、探究性。要创设传承知识和智慧构建新的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愿意学习的愿望。以情传知以情感人。情境解决了学生爱学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引领者、合作者、参与者,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之中让其“愤”使起“悱”受到启发,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就有了学习的内在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