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出紧缺的年代》教学反思 《走出紧缺的年代》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中第三课《告别贫困奔小康》第一个话题。本课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过去人民物质生活用品紧缺年代的了解,认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摆脱贫困向小康社会迈进,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祖国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教材展示了很多过去的票证图片,对产生票证的原因和票证的作用作了简单的介绍,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票证”这一窗口去了解物资紧缺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教材中还插入了一幅“用票证购买粮食的图片”以及一段用票证买菜的小故事,意在引导学生讲述从长辈那里听到的有关票证的故事。教材中呈现了一组反映过去日常生活的照片,意在通过今昔对比,找一找过去生活的影子,感受今昔生活的变化。教材中通过两代人的账本和国家统计局的图文数据,反映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要引导学生谈感受,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感受党的正确领导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个“我家今昔小调查”实践活动,意在引导学生从住的房子、用的家具、家用电器几个方面对自己家里的三代人进行调查,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看待生活的变化。难点:通过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悟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是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整节课共分三个板块:讲述票证的故事、忆往昔看今朝、感受党的正确领导。整节课下来觉得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不足。 优点: 1、教学过程清晰完整,板块清楚,节奏紧凑。 2、教师注重了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指导,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就进入学习主人的状态。 3、小品导入,激发兴趣。课的伊始先由小品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设计的问题“当当的爷爷给她讲了什么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引到了新课上来。这样也显得亲切自然。 4、在讲述票证的故事一环节中,采用对比的方法指导学生认识票证,了解票证的用途,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注意从搜集资料的途径、介绍资料的顺序、语言的完整等多方面评价,评价的过程中渗透着学习方法。 5、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尤其是引导学生理解票证的使用背景、票证的历史意义等方面起到很明显的帮助作用。尤其是教师让学生在看短片的时候不是一味的看,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记,记住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更增欠了使用多媒体的有效性、高效性。 6、在“忆往昔看今朝”环节,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这样给每个孩子展示的机会,交流过程中教师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每当学生交流一个话题后教师也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照片交流一环节显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7、在指导学生看统计图的环节落实教学目标扎实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8、以《春天的故事》歌曲结束更是有新意,学生在了解的那段物资紧缺的年代,再来感受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就会有更新的认识,这样安排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缺点: 1、教师的语言不严谨,有待改正。 2、教学时关于“细粮票”的应用说得好象有错误,由此我反思到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可前必须深入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不能出现错误传授。 3、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要随机应变,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案来上课,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的知识生成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 4、本科书不仅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物资紧缺,还反映了那时的生活比较单一,因此在板书上还应写上由单一到多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