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音乡情》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当我执教《乡音乡情》一课后,教师面对的是自己不熟知的教材教学内容、学生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教学环境……即便是一堂经过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也没有很好的被发挥、表现。是教师的原因?是教材的原因?还是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因?当我们深入的思考,我们会发现如何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针对城乡差别有效的运用该教材已经成为当前教学中一个置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乡音乡情》一课谈谈如何有效的挖掘、运用、创造性的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城乡差别进行各有侧重的教学设计。以了解相关知识为主线,以大知识量展示为主渠道,在大容量的知识渗透中促进情感培养的教学设计。针对城市学生可查阅了解的文本资料较多而切身体会感受的较少这一特点,可以将本课教学目标的落脚点确立在“广度上”,即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大量了解民族艺术。具体教学设计如下:一、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二、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编演民族歌舞,讨论探究各民族音乐的特点。包括两方面:1、学生听民歌、赏民族舞,探究民族音乐特点;(此处师生可以广泛搜集,提供有代表性的材料如新疆歌舞、藏族歌舞、蒙古歌舞、陕北歌舞、云南歌舞、东北二人转、黄梅戏、豫剧等)2、学生进行乐器知识介绍与交流,欣赏民乐表演(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表演,也可以是通过音像制品欣赏经典曲目),体验民乐演奏。三、学生以图画、实物、录象、照片等形式介绍交流了解的民族工艺品(包括民族手工艺品、传统工艺品、建筑工艺品等),然后动手制作较常见的几件民族工艺品(如泥人、贝雕、中国结等),最后赏析评价。学生主要以交流、介绍、探究、讨论为主,在不断的 针对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多少)和学生的知识含量有限的特点,可以将教学目标确立在重视情感培养,淡化知识渗透,创造性的使用乡土教材。就本课而言,具体教学设计如下:一、学生表演本地区的民族音乐(东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唢呐演奏),欣赏学校的民乐队的合奏;听、看后,学生谈谈感受,并谈谈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欣赏过这些表演,欣赏后有什么感受;(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就在咱们身边,就是咱们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民族艺术)二、学生介绍几种家乡常见的工艺品(中国结、年画、刺绣、贝雕、剪纸、泥人、布老虎等),并说说这些工艺品特殊的意义及制作方法;(感悟家乡人的智慧,产生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爱。) 实践运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来做:可以找一些大秧歌舞曲让学生边听边学跳,或者学做一些民族工艺品(如做花灯、画年画、学剪纸、学刺绣、编中国结等)四、赏析评价。(渗透对家乡的热爱,也可以有机的渗透学生民族艺术的发扬、再造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想法。实际教学时,该教材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怎样能结合本地的课程资源有选择的取舍,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有所提升,真正达到一课一得,仍然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