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后反思: 《更上一层楼》一课。如何将这样一节观念性较强的课在陌生的学校、陌生的班级上出品德与生活课的特点,体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难度。 我紧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原则,以“源于生活--交流互学—应用生活” 这根主线来贯穿教学内容,用快乐多样的活动和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手段来辅助进行教学,让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顺势引导,加以活动体验,从而达到教学来源生活、贴近生活、用于生活这一目标。力图将对于二年级学生有点难懂的理想教育,通过一系列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使学生能轻松接受。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 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活动一开始,我就改变教材平铺直叙的手法,导入时以名人周恩来为线,当学生借助媒体看见总理的照片,听见老师对总理的简短介绍之后,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问:“你知道12岁那年,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而读书时,他是怎么回答的吗?”拉近了名人与学生的距离。这样的问话,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家、在校常会有人问他们。在了解了周恩来这样的名人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之后,上进心强的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这时,学生有话可说,就给他们机会与小组组员说一说,也可以和在场老师说一说,要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从而,实现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这一教学目标。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 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 “演一演” 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确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从而过渡到为自己制定“近期新目标”
|
|